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他说让某个臣子死,那个臣子绝对不能活;有时,“伴君如伴虎”这一句形容的话,真的是很贴切。皇帝身边的侍从们,无论是谁,都得提心吊胆地度日。尽管如此,总会有一些聪明人,他们机灵、能说会道,精通如何与皇帝打交道,能揣摩皇帝的心思。这些人往往能得到皇帝的宠爱,升官发财,走向成功的道路。然而,也有一些人,因一句话说得不合适,或是轻率地猜测皇帝的心意,最终遭遇杀身之祸。三国时期的杨修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杨修聪明且才华横溢,但他过于聪明,结果让心思多疑的曹操感到威胁,最终丧命。
皇帝不仅是国家的最高象征,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而且,古代的史官会记录下皇帝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假设皇帝在某场合出了个小差错,比如摔了一跤,周围的大臣们该如何反应呢?该不该上前扶一把呢?历史上,确实有一个人曾在皇帝摔倒时扶了他,但结果并没有得到大家想象中的赏识,反而招来了杀身之祸。 朱元璋原本只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但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努力,最终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所以,他对于别人提起他年轻时当过乞丐和做过和尚的事情非常敏感和忌讳。即便是当年和他一起做过乞丐的朋友,来向他请求一点官职,结果不但没得到职位,反而差点丧命。不管是宫中的宫女、太监,还是和他一同打江山的老将们,都得格外小心言辞,生怕不小心说错话,丢掉性命。 有一次,明朝军队凯旋归来,朱元璋大喜过望,特意为功臣和三军将士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庆功宴。宴席间,朱元璋一一敬酒,兴奋过头的他喝得酩酊大醉。当他敬到南雄侯赵庸的桌前时,酒劲上来,竟然不小心摔了一跤。宴会瞬间陷入死一般的寂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所有的大臣都愣住了,不知该怎么办。赵庸见状,以为是自己和朱元璋曾经共同打江山、兄弟相称,所以便一时冲动,在酒醉中跑过去扶起了朱元璋,还不忘在众人面前说了一句:“皇上摔倒了,你们怎么都不去扶一把?”这句话无心而说,却让朱元璋心中燃起了怒火。虽然他被扶起时面带微笑,表面上看似并没有生气,但心中却异常愤怒,脸色苍白。赵庸并没有恶意,他只是好心想帮皇帝解围,但朱元璋却觉得自己被赵庸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心里记恨上了赵庸。 大约一个月后,朱元璋为了巩固朱姓的政权,展开了对开国功臣的大清洗。他以“谋逆罪”将左丞相胡惟庸处死,所有被认为对朱姓统治构成威胁的功臣和将领都被视为胡惟庸案的“同党”,并遭到灭门抄家。赵庸也不例外,虽然他并没有兵权,也没有威胁到朱元璋的统治,但他在宴席上的一句话或许成了朱元璋心中的一根刺。最后,赵庸的家族不仅被满门抄斩,他的家人也被流放到远方充军。 赵庸之死,无论如何也未必能与他所掌握的权力有关。朱元璋对于赵庸的杀戮,可能更多的是因为宴席上的那一瞬间让自己失了面子。但赵庸到底在死后是否知道自己为何被杀,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弄明白。毕竟他只是好心扶了皇帝一把,结果却得到了如此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