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夏朝的存在,一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谜。有些人认为它只是一个传说,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更让人疑惑的是,商朝用来占卜的甲骨文中竟然没有提到“夏”这个名字。
那么,商汤灭掉的,真的是夏朝吗?
在上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宫殿基址和独特的陶器。这些发现与传说中的夏王朝有些相似。然而,二里头遗址中的所有发现都没有提到“夏”这个字,没有文字,也没有国号,这让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产生了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遗址。该遗址的文化层次与传说中的夏朝时间吻合,且青铜器技术也很先进。后来的周人和史书都认为夏是“第一个王朝”,这些记载不是凭空捏造的。
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二里头可能只是一个发达的部落或酋邦,距离“朝代”还有差距。有人猜测,二里头的文化与商朝的祖先有关,而非夏人。
关于夏朝的历史,主要来自司马迁的《史记》,但《史记》写成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距夏朝的时期已久,缺乏直接的实物证据来支持这些记载。夏朝的存在,更多是后人的回忆和信仰,缺少直接的证据。
至今,尚未发现明确属于夏朝的文字记录。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夏朝可能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书写文字,这对一个“王朝”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缺失。没有文字记载的国家,是否能被称为“朝代”呢?
商朝的甲骨文被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记录了占卜、祭祀、战争、农事、天气等多种信息,被称为“史前大数据”。然而,在这份“大数据”中,却没有提到“夏”这个名字。
学者们在翻阅甲骨片时,发现商朝确实提到过一个与夏可能有关的词——“西邑”。在清华简中,有一句关键的话:“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这句话的意思是:商汤讨伐的对象可能是“西邑”,而不是“夏”本身。
甲骨文中的“西邑”更像是一个地理方位的描述,可能是指商朝西边的某个敌对部落或区域。商朝的甲骨文更加注重实际事务,不像后来的史书那样侧重历史叙述。商朝在记录时,更加关注当前的战事,如果商朝认为“夏”已不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称之为“西邑”也是有可能的。
甲骨文中还有一个词:“鬼方”,这个词可能也是指夏朝的遗民。
无论是“西邑”还是“鬼方”,都表明一个问题:在商朝人的眼中,夏可能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被击败的敌对部族或区域单位。商汤可能讨伐的不是一个强大的王朝,而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
商朝甲骨文中为何没有提到夏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商朝的选择性记忆。商朝人更关注自己的成就,他们更愿意记住自己如何崛起,而不是曾经的对手。
商朝的历史记忆和后世对“夏”的定义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甲骨文中,商朝没有提到“夏”,只有“西邑”或“鬼方”等隐晦的称呼。那么,为什么商朝对前朝的记忆如此模糊呢?
商朝的成功建立在征服这些部落的基础上,但他们不愿把这些零散的敌人称为“王朝”,而是选择性地用地名或方位词来描述这些对手,比如“西邑”。这种淡化的处理方式可能是因为商朝不希望把“夏”抬得太高。如果商朝承认夏是一个强大的王朝,那么他们征服夏朝的辉煌就会被削弱。
商朝人更愿意塑造自己的形象:他们得天命、继承上帝之位。因此,他们更强调自己的合法性,而不是继承性。
青铜器的技术传承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在二里头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早期的青铜器,包括酒器、礼器等,这些器物的形制与商朝的青铜器有一定的连续性。商朝青铜文明的迅速发展,可能得益于二里头文化的技术积累。
礼制和祭祀传统也可能来源于夏朝。商朝非常重视祭祀,甲骨文中记录了大量关于占卜和祭祀的内容。尽管我们无法考证夏朝的具体礼制,但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和宗庙布局显示出早期宗法制的特征,这或许是商朝宗教祭祀的雏形。
这种文化上的继承说明,商朝并非完全否定夏朝的存在,可能在实际生活中延续了部分夏文化。但在意识形态上,商朝更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建立了以天命论为核心的新统治理念。
关于“夏朝”和“西邑”的讨论并没有随着甲骨文研究的结束而平息,反而由于新的考古发现再次掀起波澜。
2015年,清华大学收藏的竹简中出现了许多关于夏商交替的文字记载。这些竹简明确提到“有夏”和“西邑”,并暗示商汤灭夏的战争确有其事。这些记载使得学者们重新审视甲骨文中的“西邑”,并尝试将它与夏朝联系起来。
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二里头文化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国家特征:有成体系的宫殿区、青铜器工坊以及高等级的贵族墓葬。这些发现让“夏朝”不再仅仅是传说,而是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考古对象。
然而,考古学的局限性也在这里显现出来。遗址、青铜器和建筑只能证明文化的存在,却无法直接证明一个王朝的存在。文字记录的缺失,使得夏朝始终无法像商朝那样被确凿地纳入历史的书写中。
二里头遗址没有文字记录,也没有明确的“夏”这个名字。虽然我们看到了物质文化的高度发展,但无法从文字或文献中得到相应的确认。
夏朝的存在不再仅仅是传说,但它是否真的是一个“王朝”,依然没有确凿的答案。从考古到文献,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不断被重构的历史。
商朝的甲骨文选择性地记忆前朝,而周人则试图用“夏、商、周”的框架来正统化历史。周人对“夏”的认同,很可能是出于政治需要。周武王在打败商纣后,需要为自己的统治提供合法性。于是,他们强调“夏、商、周”三代的传承关系,把自己塑造为“夏文化”和“商文化”的正统继承者。通过这种叙述,周朝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地位,还为新的礼制和王权找到了理论依据。
这种历史叙事在《尚书》、《左传》等经典中得到了不断强化,最终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中。
这种叙事方式使我们对夏朝的认知变得更加模糊,因为周人的书写历史服务于他们自己的政治需求。周人可能故意夸大夏朝的存在,甚至将自己的礼制追溯到“夏”朝。那么,夏朝究竟是历史还是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