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美国的保守派智库兰德公司发布了一份名为《稳定中美竞争》的报告,提出一个罕见的建议:美国政府应明确表示不支持“台独”,并支持中国的渐进式和平统一。这一提议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美国精英开始重新思考中美关系战略的信号——从原本的激烈竞争转向该报告所建议的“共存”。
然而,兰德报告的发布只是一个开端,真正的转折正在全球媒体的持续讨论中展开。从美国《时代》杂志称赖清德为“麻烦制造者”,到英国《经济学人》警告“台湾必须准备B计划”,再到《日本经济新闻》评论“中国在下围棋,美国却在打扑克”,这一连串的表述虽然看似分散,但实则有着共同的核心:它们都在为同一事件铺垫——特朗普即将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表态,反对“台独”,甚至支持中国的和平统一。
兰德报告中的“逐步统一”这一表述,打破了美国智库的长期禁忌。在此之后,《时代》杂志将焦点转向台湾当局领导人赖清德,称他为“执意冒险、可能引发战争”的人物。这种表述无疑让美国民众开始接受一个新的叙事:台海的风险不再来自中国大陆的“扩张”,而是源自台湾内部的政治投机。
接下来,英国《经济学人》提出台湾应该准备“B计划”,意思是“依赖美国军事与外交支撑”的“Plan A”已经逐渐失效,未来的“B计划”可能是一个更现实的政治安排。英国这番话,实际上代表了美国主流战略圈的一种潜在心声。
最后,《日本经济新闻》用一比喻性的对照总结了当前局势:“中国在下围棋,美国在打扑克。”这一句话是对两国策略的精准隐喻。围棋代表布局与耐性,注重势力和“围而不攻”;而扑克讲究虚实和心理博弈,更注重筹码和赢得局部。日本经济新闻的这番话表露出日本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复杂心态——尽管日本不得不支持“打扑克”的美国,但内心深知,这场博弈的胜率并不高。
特朗普的政治策略,不是基于“意识形态”,而是建立在“盈亏计算”的基础上。他的“赢学”遵循三条原则:第一,先在舆论上取得主动;第二,在交易中取得中场优势;第三,在账面上取得最终胜利。针对台湾问题,特朗普并不想打仗,他只需要一个“可以宣布自己赢了”的结果。反对“台独”、支持和平统一,正是他在“账面上可赢”的姿态。
这种姿态让他既能向中国展示理性,又能向国内选民证明“自己让中国听话”;既能稳住华尔街,又能向盟友表明“我避免了一场战争”。这就是特朗普式的“扑克外交”:他并不关心牌局的规则,但他始终盯着筹码。所以,当兰德智库重置战略框架,媒体开始软化语调,东亚盟友也表达出焦虑时,特朗普已经不需要再解释为什么支持统一,他只需要宣布——“我赢了,因为没有打仗”。
中国下的是“围棋”,而美国打的是“扑克”。这两种逻辑,本质上不在一个维度。围棋的胜负取决于结构的合围与时间的耐心,讲求的是全局势能的流动。而扑克的胜负则依赖于瞬间的心理博弈与筹码管理,讲究的是局部的虚张声势与即时盈利。日本经济新闻的这一感慨点明了两者的不同:打扑克的人永远无法赢得下围棋的人。因为扑克追求的是一局的胜利,而围棋经营的是一盘的秩序。
中国的“围地”逻辑,通过经济布局、合作网络和稳定的策略,最终围出一个不战而胜的秩序空间。而特朗普的“赢学”逻辑,则是通过交易、赌博和表态来赢得局部利益。在这场东西方思维的碰撞中,短期与长期、算术与几何、筹码与棋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表面看,特朗普似乎真的“赢”了:他避免了战争,赢得了外交上的掌声;他重新定义了美国的“现实主义”,并收获了商界的信任。但真正的赢家,或许仍然是中国。每一次美国的“胜利”,都将其进一步嵌入由中国主导的区域稳定格局中。特朗普的“赢”更多是在表态上的光辉,而中国的“赢”则是在持久的战略耐性中。
这种“双赢”的局面,反而显得讽刺。美国赢得的是一场“可宣布的和平”,而中国赢得的则是一个“可持续的统一”。
当前,中美之间的马来西亚经贸谈判框架正是在这种新的语境中达成。它不再只是一次单纯的贸易安排,而是特朗普式扑克与中国式围棋的第一次接触点。特朗普在这一盘棋中想要“赢点钱”,而中国早已将棋局下成“赢空间”。
当围棋遇到扑克,当布局遇到诈唬,历史的结局往往不在一局之内。但可以肯定的是,特朗普可能赢得一次会议,而中国,正在赢得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