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金国再次南侵,面对强敌,宋钦宗无奈之下只得割地赔款,勉强将金军“哄走”。然而到了靖康二年,金国再次违背承诺,再次南下,直逼北宋的都城——东京(今北京)。金军一举攻陷东京,俘虏了皇帝徽宗、钦宗,以及大量皇室成员、后宫嫔妃和文武百官,约三千多人!这场“靖康之变”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这一惨痛的历史事件不仅使得北宋失去了两任皇帝,还损失了大量的皇室亲族、后宫佳人和朝廷官员,这样的屈辱和打击是前所未有的。正因如此,岳飞发誓要为“靖康之耻”复仇。然而,许多人可能会疑问,在这场灾难中,杨家将为何不见身影?
在许多文学作品,特别是《杨家将传》等小说中,杨家将被描绘成英雄辈出的家族,代代传承,跨越了五个世代。故事中的第一代英雄是号称“万人敌”的杨业,接着是他的八个儿子,其中七个是亲兄弟。第三代代表人物包括杨宗保和穆桂英等,他们继承了杨家将的豪情与忠义。第四代和第五代则是杨宗保和穆桂英的后代,比如杨金花等。
这些传说中,杨家将的后人即使在“靖康之变”这种动荡时期,依旧继续为正义而战。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激发了人们对英雄气概和家族传承的向往。可是,这些故事主要源自文学创作,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事实上,杨家将只传承了三代。
真实历史中,杨家将的传承为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三代。第一代由杨业领军,第二代由杨延昭担任,第三代由杨文广接任。因此,杨宗保和穆桂英等人实际上并不存在于历史中,他们只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故事中的“穆桂英挂帅”、佘太君点兵和“十二寡妇破阵”等情节,也都是虚构的。
对于杨业的历史,实际情况与小说中的描述有些出入。杨业原名杨崇贵,他的父亲是后汉朝的麟州刺史杨信。杨信投降后汉朝时,将儿子杨崇贵送往太原拜见河东节度使刘崇。刘崇对杨崇贵十分器重,将其收为养子,并改名为刘继业。从此,杨业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征战生涯。
在北汉期间,杨业为边疆保卫战斗,与辽国交战。他卓越的战功使他声名远扬,并被尊称为“杨无敌”。北汉灭亡后,北汉主投降宋朝,但杨业依然坚持抵抗,直到宋太宗亲自招降,杨业才哭着卸甲归降。宋太宗一直仰慕杨业的英名,因此一旦杨业归降,便立即被封为左领军大将军。
杨业在边境巡逻期间,屡次击败辽军,辽人见到杨业的旗帜都会心生畏惧。雍熙三年,宋军分三路征讨辽国,杨业所率的军队接连攻克辽国四州。但由于中路失利,宋太宗决定迁移杨业所夺四州的百姓,这一决策引发了不少纷争。主将潘美和护军王冼等人对杨业的不满最终逼迫他出战。与辽军的战斗中,杨业的长子杨延玉战死,杨业本人也被俘。即便如此,杨业始终拒绝投降,绝食三日后去世。
杨业的传奇一生与小说中的描写有很多相似之处。小说中将他死亡的幕后黑手描绘为虚构人物潘仁美,但实际上应是王冼。这样改编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总体来看,杨家第一代与小说的描述较为相符,但杨业之后的情节则有所不同。
杨业以其胆识和智慧成为了英雄豪杰,他共有七子,其中次子杨延昭继承了杨业的衣钵,成为杨家第二代的领军人物。杨延昭被称为“杨六郎”,虽然他并非杨业的第六子,而是次子,但由于其威名如雷,辽人对他十分忌惮,因此被人尊称为“杨六郎”。杨延昭是杨家七子中最像父亲杨业的,他多次被杨业称赞为“此儿类我”。
杨延昭继承父亲的职责,镇守边疆二十多年,屡建战功,辽人对他敬畏异常。他生有四子,其中三子杨文广是杨家第三代的领军人物。杨文广在防御西夏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并被皇帝嘉奖。然而,杨文广未等到朝廷回复便因病去世,成为“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人物。
杨文广去世后,杨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杨文广逝世时,距离“靖康之变”还有53年。因此,在靖康之变发生时,“天波府杨家”已经不复存在了。
总的来说,杨家将虽然在历史上仅传三代,但他们为北宋立下的赫赫战功与忠诚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杨家将未能延续更长时间,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文学作品为了增加戏剧性,将杨家将的传奇继续编织下去,虚构了许多情节,尽管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但在历史研究中我们应当理性区分历史与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