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东阳 编辑/张广凯)
亚玛芬体育在中国市场悄然落下新子。
10月24日,亚玛芬集团宣布旗下滑雪品牌Armada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即日起在八家亚玛芬滑雪服务中心开始销售。
这个成立于2002年、由五位职业滑雪运动员与三名摄影师联合创立的品牌,以其鲜明的自由式双板滑雪和野雪装备定位,精准切入了一个正在崛起的小众市场。
Armada的加入也意味着亚玛芬在中国市场的滑雪品牌矩阵的进一步扩张。这一布局看似只是品牌矩阵的简单扩充,实则揭示了亚玛芬深耕中国滑雪市场的雄心与策略。
亚玛芬滑雪服务中心,这个始于2017年的创新零售业态,已然成为亚玛芬撬动中国滑雪市场的核心支点。它超越了传统雪具店的范畴,构建了一个覆盖装备购置、保养维护、会员活动到技能提升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有媒体分析称,亚玛芬滑雪服务中心采用了多品牌集合店的模式尤为适应滑雪市场的季节性以及中国滑雪市场相对初级的现状,将旗下品牌如始祖鸟、Salomon和Atomic等滑雪品牌及滑雪系列产品集合在一起。
在亚玛芬滑雪的生态中,各个品牌扮演着不同角色:Atomic主导竞技双板,Salomon覆盖大众市场,Peak Performance提供兼具专业功能性与北欧设计美学的服饰,以及占据高端服饰顶端的始祖鸟也是重要一员。而新加入的Armada,则专注于自由式滑雪与野雪这一细分领域。
除了Atomic、Armada和Salomon在滑雪赛道的强势表现,Peak Performance、始祖鸟等在滑雪场景的产品也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亚玛芬滑雪的市场竞争力。
这种布局与亚玛芬全球首席执行官郑捷的战略构想一脉相承——“以独特的高端技术品牌组合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然而,这种看似完美的布局背后,亚玛芬滑雪生态正面临内部品牌竞合关系的关键考验。
最直接的竞争存在于Armada与Atomic之间。
尽管Armada以自由式设计见长,Atomic专注于竞技性能,但双方在高端双板装备领域的目标客群存在交叉。在中国滑雪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的背景下,这种重叠尤为值得关注。
Atomic于1955年在奥地利创立,是世界领先的滑雪品牌。旗下产品包含高山滑雪板、固定器、滑雪鞋、滑雪杖、滑雪头盔、雪镜等,它的双板系列是竞技比赛和中高端滑雪器材的领军运动装备,世界杯一半以上的选手都是Atomic赞助的。
更值得玩味的是产品层面的同质化趋势。
今年,Armada也进入了雪鞋市场,基于自家雪板的定位,推出了一款带有浓厚freeski和freeride融合风格的雪鞋AR one。
但是,有滑雪自媒体报道称,AR one的设计和代工都有集团旗下老大哥Atomic的参与:鞋楦看上去有明显的Atomic hawx系列的影子,材料和背部的上下靴连接扣都是Atomic hawx的同款。这种技术共享虽可降低研发成本,却在不断侵蚀品牌的差异化壁垒。
渠道层面的竞争同样不容忽视。当这些品牌共处于有限的亚玛芬滑雪服务中心内时,不可避免地将面临陈列资源与消费者注意力的激烈争夺。
目前,Armada仅通过8家线下门店销售,定价在1800-8900元区间的双板(以目前雪具装备淘宝店在售产品的价格为例),与Atomic(1000-16,988元)和Salomon(3200-9100元)的主力产品形成直接竞争。
另一面,Atomic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困境,或许能为Armada提供前车之鉴。
这个拥有近70年历史的专业品牌,自2017年随安踏收购亚玛芬进入中国以来,始终未能突破小众圈层。截至目前,其天猫旗舰店粉丝数不足5万,远逊于同期开出天猫旗舰店的单板品牌Burton的超40万粉丝。
这一对比折射出中国滑雪市场的独特生态:专业性反而成为品牌扩张的掣肘。
亚玛芬旗下成功“出圈”的品牌,如始祖鸟和迪桑特,均以服饰为主打,凭借高穿着率和多场景适应性赢得市场。就连Burton也开始通过推出服饰产品转型生活方式品牌,以摆脱对滑雪的单一依赖。
在此背景下,Armada的价值更显微妙。它既要承担吸引Z世代用户的文化使命,成为亚玛芬品牌生态的“引流入口”,又要在专业性与大众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若运营得当,Armada可将自由式滑雪的文化感染力转化为年轻消费者的品牌认同,形成“引流-转化-深耕”的消费闭环;若处理失当,则可能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而亚玛芬的野心远不止于滑雪。今年,集团计划实现“五个10亿欧元”目标:始祖鸟、萨洛蒙和威尔逊三个品牌分别达到10亿欧元规模,中国市场和直营模式分别实现10亿欧元收益。
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当品牌边界逐渐模糊时,亚玛芬能否让Arc'teryx、Salomon、Atomic、Armada等个性鲜明的品牌既竞争又共生,最终织就一张覆盖中国户外消费全场景的生态网络?
Armada的中国首秀,正是这场大戏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