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窝阔台家族的衰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事儿得怪蒙哥和拔都。
毕竟,是拖雷的长子蒙哥最终登上了大汗之位,而术赤的长子拔都,则是他背后最强大的支持者。
他俩一个出人,一个出枪,联手把汗位从窝阔台的后人手里夺了过来,这看上去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很多时候,压垮一个庞大家族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不是来自外部的强敌,而是源于内部的腐烂和崩坏。
今天,咱们就要把目光从蒙哥和拔都身上挪开,深入到窝阔台家族的内部,去看看那个真正为家族覆灭埋下所有炸药的人,窝阔台的长子,蒙古帝国的第三位大汗,贵由。
一顶本不属于他的汗位
1241年,成吉思汗的继承者、蒙古帝国的第二位大汗窝阔台去世了。他的离世,给这个庞大的帝国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
按照蒙古“幼子守灶”的传统,或者按照窝阔台生前比较属意的继承人来看,大汗的位子怎么轮,似乎都轮不到他的长子贵由。
窝阔台在世时,其实更看好自己的三儿子阔出,只可惜阔出在南征途中早逝。之后,窝阔台又将希望寄托在阔出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失烈门身上。
可以说,在窝阔台的规划里,贵由并不在他的继承人首选名单上。为什么呢?因为窝阔台很了解自己的这个长子。
贵由虽然早年也跟着父辈南征北战,参与过伐金和西征 立下过一些战功,但他性格上的缺陷实在太明显了:傲慢、冲动,而且缺乏一个统治者应有的大局观。
然而,历史的走向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窝阔台死后,他那位极具权势欲的妻子,也就是贵由的母亲乃马真皇后(脱列哥那),开始了她的表演。
她利用丈夫去世后的混乱局面,以监国的身份,开始了长达五年的临朝称制。这五年里,她只有一个目标:不惜一切代价,把自己的儿子贵由扶上汗位。
为了这个目标,乃马真皇后可以说是软硬兼施,用尽了手段。她拉拢支持自己的宗王贵族,排挤甚至杀害那些反对贵由继位的朝中重臣。整个帝国的政局,在她的一手操弄下,变得乌烟瘴气。
到了1246年,时机成熟,乃马真皇后召开了忽里勒台大会(即宗王大会),准备正式推举贵由为大汗。
这次大会,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和谐的音符。其中,最关键的一个人物,西征军的统帅、术赤系的长子拔都,就公开表示了反对。
拔都以自己腿脚有病为由,拒绝前来和林参加大会。这可不是简单的身体不适,而是一个极其强烈的政治信号:我拔都,不承认这次大会的合法性,更不承认你贵由的汗位。
拔都为什么这么做?就是咱们接下来要讲的,贵由亲手为自己树立的一个最强大的敌人。
可以说,贵由的汗位,从坐上去的那一刻起,就带着“原罪”。它不是窝阔台的遗愿,而是乃马真皇后强行运作的结果,这使得他的统治根基从一开始就不稳固。
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开端,为窝阔台家族日后的崩塌,埋下了第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将强大的盟友推向对立面
如果说,坐上一个不该属于自己的位子是贵由犯的第一个错,那么,彻底得罪并逼反手握重兵的拔都,就是他亲手敲响的家族丧钟。
贵由和拔都的矛盾,根子埋得很深,早在多年前的“长子西征”时期就已经种下了。
当时,蒙古各系的宗王长子们,在名义上的总帅拔都的带领下,向欧洲进军。贵由作为窝阔台的长子,也在其中。
按理说,拔都是成吉思汗的长孙,又是此次西征的总指挥,大家听他的号令是天经地义的。
可贵由偏不。
在一次庆祝胜利的宴会上,贵由借着酒劲,公然嘲讽拔都,说他算什么东西,不过是个“长着胡子的女人”,不配指挥大家。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要知道,在场的还有察合台的孙子不里,他们俩一起带头不服从拔都的指挥。这件事情闹得非常大,直接导致西征军内部出现了严重分裂。
消息传回蒙古本土,窝阔台大汗勃然大怒,严厉斥责了贵由,并把他召了回来。虽然窝阔台出面调停,强行压下了这件事,但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等到贵由通过母亲的操作当上大汗后,他与拔都的私人恩怨,立刻就上升为了整个蒙古帝国的核心矛盾。
贵由对拔都不来参加自己的登基大典耿耿于怀,而拔都则打心眼里就瞧不起这个靠母亲上位的草包可汗。
两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从过去的互相看不顺眼,演变成了政治上的死敌。
这个时候,贵由作为大汗,本可以采取一些怀柔政策,安抚拔都,哪怕是表面上的和解,也能为帝国的稳定争取时间。
可他偏不,他选择了一条最硬、也最愚蠢的路:继续激化矛盾。他不断地向拔都控制的钦察汗国派遣官员,试图分化和削弱拔都的权力,这无疑是火上浇油。
贵由的这一系列操作,直接导致了黄金家族内部的重新站队。原本,窝阔台和拖雷两家的关系就比较微妙,而术赤家和拖雷家因为常年并肩作战,关系反而更为紧密。
贵由对拔都的敌视,等于亲手将实力最强大的术赤家族,推向了拖雷家族的怀抱。
这就形成了一个可怕的政治联盟:术赤系(以拔都为首)和拖雷系(以蒙哥和他的母亲唆鲁禾帖尼为首)联手,共同对抗窝阔台-察合台联盟。
贵由用自己的傲慢和短视,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凭空制造了一个实力远超自己的敌人联盟。
拔都手里掌握着西征百战精锐,是帝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拖雷的遗孀唆鲁禾帖尼精明能干,她的儿子们个个都是人中龙凤。
贵由将这两股势力逼到了一起,这不等于是在给自己挖坟吗?可以说,窝阔台家族的失败,从贵由决定与拔都死磕到底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亲手葬送的黄金时代
如果说,贵由只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比较失败,但治国理政上是个天才,那窝阔台家族或许还有救。
他从1246年登上汗位,到1248年去世,在位时间满打满算也就两年左右。
这短短的两年,他几乎没做什么正经事,把父亲窝阔台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挥霍得一干二净。
窝阔台在位时期,虽然也有一些问题,但总体上他建立了一套相对有效的中央管理体系,比如设立中书省、推行驿站制度等,保证了帝国的正常运转。
而贵由上台后,对这些复杂的政务毫无兴趣,他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两件事上:享乐和防备拔都。
史书记载,贵由统治期间,沉迷于宴会和打猎,生活极其奢靡。他为了收买人心,毫无节制地赏赐宗王贵族和军队,导致国库迅速空虚。
他父亲窝阔台时期积累的财富,在他手里就像流水一样花了出去。这种做法短期内看似能笼络一些人,但从长远看,无异于饮鸩止渴。
他上台后,否定了母亲乃马真皇后执政时期的一些人事安排,但提拔起来的新人,也多是些只懂得迎合他心意的人。
整个帝国的治理,陷入了一种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他既没有能力延续父亲的有效政策,也没有魄力开创自己的新局面。
我们来对比一下,就在贵由沉迷享乐、掏空国库的时候,他的对手们在做什么?在钦察草原,拔都正在巩固自己的势力,将自己的汗国打造成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
而在蒙古本土,拖雷的遗孀唆鲁禾帖尼,正以惊人的智慧和耐心,教育自己的儿子们,并为他们积蓄政治资本。
她告诫蒙哥等人要隐忍,要顺从,表面上对贵由恭恭敬敬,暗地里却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一边是挥霍无度的昏庸君主,另一边是卧薪尝胆的政治强人。这场权力的赛跑,从一开始就不在一个层级上。
贵由用他短暂而又失败的两年统治,完美地证明了他父亲窝阔台当初为什么不看好他。
他不仅没有为窝阔台家族增添任何光彩,反而加速了其衰败的进程。他亲手把一个充满活力的帝国,变成了一个外强中干、危机四伏的烂摊子。
一场引火烧身的西征
到了1248年春天,贵由和他最大的政敌拔都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在经历了近两年的相互试探和摩擦后,贵由终于做出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也是最致命的决定:亲率大军西征。
表面上,贵由给出的理由非常冠冕堂皇,说是和林(蒙古帝国首都)的气候不好,他要去西边的叶密立河流域养病和避暑。
但这个借口,连三岁小孩都骗不过去。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大汗亲率一支庞大的军队向西开进,而这个方向上正坐着他最大的敌人拔都,这哪里是去养病,分明就是去打仗的。
贵由的这次西征,可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豪赌。他赌的是什么呢?他赌的是自己作为大汗的权威,能够压倒拔都强大的军事实力;他赌的是,自己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这个心腹大患,从而真正巩固自己的统治。
然而,他从一开始就打错了算盘。
主动挑起内战,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步险棋,尤其是在一个靠军事征服维系的帝国里。
这等于向所有宗王宣告:我贵由为了个人恩怨,不惜让整个帝国陷入分裂和战火。这种行为,极大地损害了他作为大汗的合法性和声望。
他也严重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和影响力。拔都得知贵由西来的消息后,也立刻动员了自己的军队,准备迎战。拔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线人”,拖雷的遗孀唆鲁禾帖尼。她秘密派人给拔都送信,提醒他贵由来者不善,让他早做准备。
贵由的敌人早已结成了牢固的同盟,而他自己却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一头撞了上去。
就在这场一触即发的内战边缘,一个谁也没想到的意外发生了。
贵由的大军行进到今天新疆青河东南一带的一个叫横相乙儿的地方时,他本人突然暴毙而亡。关于他的死因,历史上众说纷纭。官方说法是病死的,因为他本来就身体不好,加上长途跋涉,病发身亡 。但也有很多猜测,认为他是被拔都派人毒死的,或者是在唆鲁禾帖尼的授意下被干掉的。
但无论贵由究竟是怎么死的,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的死,直接与他这场鲁莽的西征有关。如果他安安分分地待在和林,哪怕再昏庸,也能多活几年,窝阔台家族的统治或许还能再延续一段时间。
可他偏偏选择了主动出击,把自己置于险境,最终在决战前夜,不明不白地死在了路上。
这场未完成的西征,成了贵由的催命符,也成了窝阔台家族的催命符。它不仅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制造了一个更大的权力真空,让整个帝国瞬间失去了主心骨。
贵由用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结果输得一败涂地。
他死后留下的,是一个群龙无首、风雨飘摇的烂摊子,而他的对手们,正摩拳擦掌,准备上来瓜分他的政治遗产。
权力的崩塌
贵由死得太突然,也太不是时候了。他的死,让窝阔台家族瞬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动局面。按照蒙古的惯例,大汗去世后,由其遗孀临朝称制,直到新的大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选举出来。
于是,贵由的妻子斡兀立海迷失皇后,登上了历史舞台。
然而,这位海迷失皇后,与她的婆婆,也就是当初力挽狂澜扶持贵由上位的乃马真皇后相比,政治手腕和能力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史书上对她的评价基本都是负面的,说她既无才能,也不懂政治,每天只知道和萨满巫师混在一起,把国家大事搞得一团糟。
在海迷失摄政的这三年里,窝阔台家族内部的矛盾也彻底爆发了。贵由的儿子们和窝阔台其他儿子的后代们,为了争夺继承权吵成一团,谁也不服谁。
他们没能团结起来,共同推举一个有能力、能被各方接受的候选人,来对抗外部的压力。
就在窝阔台家族内部乱作一团的时候,他们的对手拔都和唆鲁禾帖尼,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拔都以长支宗王的名义,提议召开新的忽里勒台大会。
但他巧妙地把地点选在了自己的控制区,而不是传统的和林。他的理由很充分:我腿脚不好,去不了那么远。
海迷失和窝阔台系的宗王们当然不干,他们坚持要在和林开会。双方僵持不下,实际上,帝国已经分裂了。拔都看准时机,不再理会窝阔台家族的反对,直接在他的领地召开了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他力排众议,坚决推举拖雷的长子蒙哥为新任大汗。拔都的逻辑很简单:蒙哥的父亲拖雷是成吉思汗最疼爱的幼子,母亲唆鲁禾帖尼又贤明能干,蒙哥本人也在西征中战功赫赫,能力出众,他来当大汗,谁不服?
有了拔都这个最强实力派的鼎力支持,蒙哥的继位几乎成了定局。尽管窝阔台和察合台系的宗王们强烈反对,但他们既没有团结的核心,又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反对显得苍白无力。
1251年,在拔都派兵护送下,蒙哥在蒙古本土正式登基,成为了蒙古帝国的第四位大汗。
蒙哥上台后,立刻对窝阔台家族进行了残酷的政治清洗 。那些曾经反对他继位的宗王和大臣,包括摄政的海迷失皇后,都被处死。
窝阔台的后人被彻底剥夺了政治权力,只能作为普通的宗王存在。
从此,蒙古帝国的大汗之位,从窝阔台家族,永久地转移到了拖雷家族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