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中参与的功臣远不止十人。根据《两唐书》,至少有两份名单:一份称“玄武门伏击战十人组”,包括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和李孟尝;另一份称“特战队十二人组”,成员有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和张士贵。两份名单中,只有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三人重合,其余成员各不相同。这让人疑惑:哪一份名单更准确?
其实,这两份名单中的十九人都有参与,只是任务不同。第一份十人组负责直接伏击李建成和李元吉,而第二份十二人组则执行一些史书未记载的秘密任务,可能涉及控制李渊,以确保行动顺利。也就是说,玄武门之变的公开战斗只是表面,真正的关键行动发生在宫殿内部,李渊被特战队控制,宰相们也被迫随之入宫,相当于人质。与此同时,长孙无忌、尉迟恭和侯君集则赶赴玄武门增援伏击小组。
秘密任务中,一些武将负责接管李建成、李元吉手下的军队,保障李世民顺利掌权。例如,高士廉带领临时武装占领芳林门,显示刑部官员和城门守军也被李世民控制。这些动作与玄武门伏击同步展开,确保整体作战顺利。
在“十人组”中,长孙无忌是总指挥,参与了两组行动,战后被封齐国公,成为李世民核心团队的宰相,权力至高无上。尉迟恭同样参与两组行动,封吴国公,但李世民对其略有忌惮,他最终退出朝堂,闭门修行十六年。侯君集则因谋反被处死,他在唐初战争中不算显眼,但长期跟随李世民,深受赏识;事变后被封左卫将军、潞国公,后因阴谋叛变被处死。
张公瑾在玄武门之变中表现出色,关键时刻关闭城门,事后升任左武侯将军,参与征伐东突厥,不幸英年早逝。刘师立作为李世民亲随,长期担任亲卫,后升左骁卫将军,封襄武郡公。公孙武达追随李世民征战有功,出任右三军骠骑,后以刺史身份截杀突厥人,高宗永徽年间去世。独孤彦云是“十人组”中唯一战死的功臣,李世民为表彰他,将女儿嫁给其子。
杜君绰和尉迟恭经历相似,玄武门后担任宿卫官,逐步升迁,最终暴卒。郑仁泰起点低,但升迁迅速,成为右屯卫大将军,战绩卓著。李孟尝出身官宦,隋末落草为寇,投唐后追随李世民,封开国县公,寿至74岁,是“十人组”中最长寿者,但后期表现平平。
总的来说,这十九人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了玄武门之变的复杂任务:有人负责正面伏击,有人执行秘密行动,还有人掌控军权和外围支援。这也解释了为何史书会出现两份不同的名单:每一份都反映了事件的一部分,但只有合起来才能还原整个玄武门之变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