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元元年(251年)冬十一月,孙权在南郊祭祀天地后患上了风疾。同年十二月,他急召大将军诸葛恪入朝,并任命他为太子太傅。到了神凤元年(252年)二月,孙权病情加重,将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恪、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以及侍中孙峻。四月,孙权在内殿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被追谥为大皇帝,庙号太祖。
孙权去世后,东吴在短短七年内爆发了三场内乱,国力大幅消耗,也错失了北伐曹魏的良机。此后,东吴逐渐转为防守,国家走向长期衰落。
一、孙峻杀诸葛恪
孙权临终时,将诸葛恪任为托孤大臣首位。孙亮即位后,诸葛恪被封太傅,掌握吴国大权。曹魏趁机出兵攻吴,诸葛恪率军迎战,在东兴之战中取得大胜,声名远扬,并因此加封丞相、进爵阳都侯。
然而,胜利让诸葛恪产生轻敌心理,他大举出兵伐魏,却在新城战役中惨败。回朝后,为掩饰错误,他变得更加固执专断,失去人心。建兴二年(253年)十月,孙峻联合孙亮,以赴宴为名将诸葛恪及其党羽诱入宫中,将其杀害,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的三族也被夷灭,其外甥张震和常侍朱恩等人同遭杀害。虽然诸葛恪确有过失,但他对国家的忠心不容置疑,孙峻的做法令朝中百官震惊失望。
二、孙綝废掉孙亮
公元256年,孙峻去世,其从弟孙綝接掌大权。不久,骠骑将军吕据等人不满孙綝的继位,要求封滕胤为丞相,但孙綝置若罔闻,只将滕胤改封为大司马。吕据与滕胤密谋推翻孙綝,结果失败被杀;将领王惇也谋杀孙綝,亦告失败而死。
孙綝的滥杀行为激怒了孙亮。太平三年(258年),孙亮联合全公主谋划除掉孙綝,但计划泄露,孙亮被废为会稽王,参与者全公主孙鲁班遭流放,太常全尚等大臣被杀。孙綝的暴行严重削弱了吴国宗室的力量。
三、孙休除掉孙綝
孙休即位后,孙綝上疏表示忠心,孙休封其为丞相大将军兼领荆州牧,其家族成员也获得显赫职位,掌握禁军,权力远超皇帝。孙休深知孙綝势力庞大,尾大不掉,于是暗中谋划除掉他。
公元259年十二月八日腊祭,孙綝以身体不适拒绝出席,孙休派出多名使者邀请,他无法推辞,只得前往。孙綝计划在家中放火借机返回,但府中火起后请求离开被拒。丁奉、张布示意捆绑孙綝,孙休周密部署,一举将其拿下,无反抗余地。孙休下令斩首示众,同时宣布与孙綝同谋者可获赦免,孙綝部下约五千人放下兵器投降。
这一连串权力斗争,体现了东吴晚期内部的激烈政治纷争,也为国家衰落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