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嬴师隰去世,他的儿子秦孝公嬴渠梁继位,当时年仅二十一岁。嬴师隰在位期间为秦国打下了一些基础,秦孝公上位后很快意识到,需要寻找有能力的人才来推动国家发展,于是他公开张榜招贤。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鞅离开魏国来到秦国,经历一番波折后,终于成为秦孝公的得力助手,开始筹划变法。然而,秦国的改革并非轻而易举。在国内,存在大量功勋世家,他们依靠祖辈的功劳安享现状,不愿意进行变法。对于他们来说,“祖宗之法不可轻易更改”有其合理性。
但商鞅指出,祖宗的法律在当年没有受到魏国的压制,效果尚可。而如今秦国甚至过不了黄河,如果仍固守旧法,只会被魏国逐渐压制。双方的观点各有道理,也各有漏洞,如果只靠辩论,几乎难以分出胜负。但真正决定变法能否成功的,不是谁说得有道理,而是谁掌握了足够的权力。
如果秦孝公的权力足够强大,哪怕商鞅不会言辞辩驳,也能顺利推动改革;反之,即使商鞅口若悬河,秦国依旧会停滞不前。换句话说,商鞅的成功,建立在秦孝公为他提供的舞台之上。没有这个舞台,再优秀的谋略也无法施展。
历史上也有类似例子。楚国的吴起,无论能力还是魅力都超过商鞅,但楚悼王一死,吴起便被射成刺猬,失败的结局证明了批判的口才无法替代实权的支撑。有人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变法,是因为保守势力本身不够强大,但事实并非如此。商鞅初来秦国时,无权无势,能够在朝堂上提出改革,全靠秦孝公的支持。可以说,与商鞅辩论,就是与秦孝公辩论。
即便如此,保守势力仍敢公开反对商鞅,可见秦国内部的阻力非常大。他们敢与国君对抗,这一切的前提,是秦献公嬴师隰在位时已经做了一些缓慢的改革准备。如果从零开始,秦孝公和商鞅所面临的抵抗将更加激烈。
很多人高看商鞅,是因为认为秦国如果没有他的智慧,改革就无法启动。但实际上,当时的秦国确实面临生死抉择,改革势在必行,只是缺少一个能够领导的领袖。于是,秦孝公与商鞅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承担起这一重任。
然而,生死关头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团结一致。历史上不乏例子,例如大明朝缺钱时,富商宁可让财富闲置,也不愿交给朝廷改善国事。现实是,人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非长远考虑。因此,当商鞅提出“不改革就灭亡”的观点时,表面上有些人可能会嗤之以鼻,心里却不得不承认危机的存在。
总结来看,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在国家命运和利益集团博弈的关键时刻,个人的作用相对有限。秦孝公和商鞅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固然值得称赞,但断言没有他们秦国就必然失败,却未免言过其实。历史的发展,总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