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魏国权力的实际掌控者司马昭决定发动灭蜀之战。他指派钟会、邓艾和诸葛绪三路进攻蜀汉。为了阻止魏军的推进,蜀汉将领姜维和廖化带领军队在剑阁险道进行防守,竭力阻挡魏军的主力。关键时刻,邓艾带领精锐部队绕过剑阁,偷偷穿越阴平山,开山凿路,成功奇袭江油,并在绵竹击败了蜀汉的将领诸葛瞻,最终兵临成都。
当时,成都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进行防守,因此,蜀汉的后主刘善决定投降魏国。许多人疑问,邓艾为何在经过艰难的行军、疲惫不堪的情况下,仍然能击败诸葛瞻的精锐部队?
一、邓艾为何能取胜?
公元263年冬,邓艾成功绕过剑阁,悄无声息地进入蜀汉腹地,令蜀军措手不及。诸葛瞻得知消息后,急忙派遣尚书张遵、尚书郎黄崇、羽林右部督李球等人迎战。诸葛瞻带领的羽林军,也就是后来的御林军,是蜀汉的精锐部队,肩负着守护都城的重任,因此人数不少,至少有一万左右。
然而,邓艾的军队虽然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行军,粮草补给紧张,士兵们极度疲惫,但邓艾依旧成功突破了蜀汉的防线,奇袭江油。邓艾大军的疲惫是显而易见的,在途中,他们不仅面临粮草短缺的问题,还曾在马阁山的艰难路段陷入困境。为了继续前进,邓艾亲自带领部队用毛毡包裹身体,冒着生命危险从山坡滚下,继续行军。
尽管如此,邓艾依然能够取胜,原因之一是邓艾的突袭极为突然,蜀军并未预料到他能够绕过姜维等人的防守,进入蜀汉腹地。邓艾的出现让蜀军大为惊慌,导致了诸葛瞻麾下的马邈守军直接投降。
二、邓艾的士气和诸葛瞻的失误
邓艾的成功还得益于他军队士气的高涨。在他所经过的郡县,大多数都在魏军的进攻下迅速投降,这让邓艾的军队士气大增,纷纷士气高昂。而反观蜀汉一方,诸葛瞻面临的则是极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蜀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诸葛瞻必须赢得这一战,否则整个蜀国的命运将走向灭亡。蜀军士气低落,缺乏必胜信念,而邓艾即使失败,也可以选择撤退,等待机会,这让双方的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诸葛瞻虽然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儿子,但在军事才能上并没有完全继承父亲的智慧。诸葛亮生前曾多次对弟弟诸葛瑾提到,“诸葛瞻虽然聪明可爱,但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未必成大器。”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但由于诸葛亮长期征战,无法将精深的军事才能传授给他。于是,在面对邓艾的进攻时,诸葛瞻未能及时调整战术,错失了占领险要地形的机会。若他能够迅速占领有利地势并坚守,等待姜维的援军,蜀汉完全有机会包围并消灭邓艾大军。然而,诸葛瞻选择在平原地区与邓艾决战,这使得蜀军失去了地形优势,最终走向了失败。
三、邓艾的指挥与决战胜利
邓艾在决战前对士兵进行了激励,他对魏军将领非常严格,有时甚至采取严厉的手段。当邓艾的儿子邓忠和司马师纂在进攻蜀军右翼和左翼时,遭遇了强烈抵抗,撤退后向邓艾报告:“蜀军坚守阵地,很难突破。”邓艾非常愤怒,喊道:“生死存亡就在此一举,怎么能说‘可与不可’!”他命令将领再度进攻,并亲自督战。最终,邓艾率军大破蜀军,斩杀了蜀汉的将领诸葛瞻、尚书张遵等人,成功占领绵竹,为灭蜀之战奠定了基础。
邓艾凭借着突如其来的奇袭、超常的军心激励、以及蜀汉指挥失误,最终取得了胜利,改变了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