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的崛起离不开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君主的辛勤努力。魏文侯以文治国,魏武侯则以武力雄图,正是这两位贤君的治国之策,使得魏国一度登上了霸主之位。然而,随着孙膑离开魏国投奔齐国,魏惠王继位后,魏国开始走向衰败。他的统治时期,魏国的下滑表现得尤为明显,比起他父亲魏武侯更为沉重。
魏武侯的失败,只是失去了父亲魏文侯所保持的全胜纪录,但魏惠王的失败却是彻头彻尾的,甚至可以说是被打得“啪啪”响,而这一切并非仅仅是孙膑一个人造成的——魏惠王的失败简直是多方围攻,群殴而来!
事实上,魏国的衰败并非魏惠王开始的,而是从魏惠王时期才逐渐显现出来。魏惠王的失败,比魏武侯的更加明显,魏惠王不仅在军事上频频失利,在外交上也屡屡遭遇挫折。魏国的兵力和国力大不如前,而魏惠王在领导下,魏国处境也越来越尴尬。
从魏武侯开始,魏国就逐渐从一个依靠武力的强国,转变成了一个专注于培养人才的国家。许多战国时期的优秀人才,都曾在魏国有过一段历史。军事天才吴起,在魏武侯时期离开魏国,投奔了楚国,成为了楚国的重要军事人物。这种现象逐渐成为魏国的传统,商鞅也离开了魏国,转而投向了秦国。从此,魏国的南边和西边都多了两个强敌。
孙膑的离开,更是加剧了魏国的衰败。孙膑虽然离开魏国,但他所带走的战术智慧,尤其是那一招著名的“围魏救赵”,对魏国影响深远。练过拳的人都知道:“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孙膑屡试不爽的这一招,硬是让魏惠王招架不住。
“围魏救赵”是孙膑的制胜法宝,而这招对付其他国家可能不那么有效,但对魏国却异常管用。自从三晋交恶后,魏国成为了四面楚歌的国家。南方是楚国,西方是秦国,北方是赵国,东边是齐国。魏国处于四面受敌的境地,使得每个国家都有机会使用孙膑的“围魏救赵”这一计谋。
魏国在外交上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要么四面树敌,要么不得不面对两面作战的困境。无论魏国外交如何努力,最终的结果都是被困于四面夹击的局面,魏国的困境日益加剧,处境变得越来越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