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推动了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三国演义》说是诸葛亮向刘备下达命令,让关羽出征;而《三国志》则对此没有明确记载。但综合各方史料来看,曹操才是最早采取行动的一方,关羽实际上是在被迫应战。
从多方史料来看,关羽似乎并不想打这场仗,甚至在出征前,他就对自己的儿子关平说:“我今年运气不好,恐怕这次不能回来。”关羽这番话,显然透露了他对即将面临的战争没有半点信心。他在心里已经做好了死战沙场的准备。
关于襄樊之战,《三国演义》描述了一个故事:诸葛亮得知曹操与东吴联手计划攻占荆州的消息后,急忙向刘备报告,建议派关羽去襄樊,先发动进攻,使敌军胆寒,扰乱曹操的部署。然而,这种说法其实不太可信。因为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是当时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怎会在明知荆州危机重重的情况下,还指挥关羽去打襄樊?这显然是自找麻烦,置关羽于死地。
其实,荆州不仅是诸葛亮的“第二故乡”,也是“隆中对”战略的核心支点。对于刘备来说,荆州更是他的一半家当。所以,刘备和诸葛亮绝不会轻易放弃荆州,去冒这个险。根据“隆中对”的战略,蜀汉的目标是通过合纵连横,消弱曹魏,最终实现三分天下,称霸一方。因此,在此背景下,发动襄樊战役并不是刘备与诸葛亮的计划。
实际上,《三国志》的记载显示,襄樊之战的发起方是曹操。曹操先是派曹仁驻守樊城,并开始攻打关羽,而后派庞德、于禁等援兵增援。曹操此举显然是针对关羽进行进攻,而非防守。
关羽虽然面对曹操的进攻,但似乎并不想主动发动战争。史料中提到,关羽在出征前,心情颇为悲凉。他预感到自己可能再也无法返回荆州。这一心理准备足以证明,关羽其实并不看好这场战争的结局。
在出征襄樊前,关羽做了三项安排:一是留下部分兵力防范东吴的偷袭,指派了潘濬等人;二是让糜芳照顾将士的家属,以防发生叛变;三是命令刘封和孟达抽调兵力支援。然而,事与愿违,刘封和孟达没有按命令行动,造成了关羽在战斗中的孤立无援。
当关羽围困樊城时,眼看胜利在望,却因粮草不足和援军迟迟未到而陷入困境。曹操的援军迅速赶到,围困关羽的力量逐渐增大。关羽虽然坚持不撤,但内心已经开始动摇。此时,曹操试图劝关羽撤回荆州,但关羽因为面子问题拒绝了。他不愿意回到荆州接受失败的耻辱,然而,由于后援缺乏、粮草短缺,关羽最终被逼到绝境。
关羽最终未能攻下樊城,反被徐晃包围,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局面。在这场决定三国历史走向的战斗中,关羽的失败和牺牲也成为了一个悲剧。历史记载中对于关羽的死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他是在战败后被捕处死,也有人说他在兵败时选择自刎。
然而,关羽在出征襄樊之前,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的战死并非完全出乎意料,而是他自己深知,襄樊之战很可能是他的最后一战,不论胜败,生还的希望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