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当四野公布兵团司令名单时,不少人都感到意外:名单上有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邓华,但李天佑的名字却没有出现。
其实在东北野战军时期,李天佑的指挥能力非常出色。他曾临时指挥过四个纵队,统筹的兵力比不少正式兵团司令还大。四平收复战时,他管着一纵、三纵、七纵,还有独立二师和炮兵主力,总共十个师,远超当时一个兵团的规模。三纵司令韩先楚、七纵司令邓华都在他的调度之下。天津战役中,他又带着一纵和二纵组成西线部队,从城西强行突破敌军防线。在东野早期的五个纵队中,他曾在关键战役中临时指挥四个纵队,积累了丰富的大规模作战经验。
然而,当四野整编四个兵团时,李天佑却没有上位。四个兵团中,三个司令位置已经有人:萧劲光、程子华长期担任东野兵团司令,管理大块区域作战;刘亚楼是野司参谋长,掌握全军作战计划,是核心决策人物。唯一有机会的是15兵团,但最后还是由邓华担任。
从资历来看,李天佑完全够格。他早在1934年就是红军师长,抗战时担任115师686团团长,平型关战役也有他参与,后来代理343旅旅长,职务比邓华早期更高。能力和领导信任也不是问题,他与林总关系亲近,抗战时期曾在苏联共事,林总对他非常信任。辽沈战役时,林总将一纵作为总预备队,关键“底牌”交给李天佑,可见他的实力和信赖程度。
真正让李天佑没能上位的,是1947年的四平攻坚战。当时他带七个师、十万人攻打四平,原以为敌军只有一万五到两万,但实际情况复杂:守军利用补给堆砌工事,甚至把公务员、警察和搬运工编入防守部队,人数超过三万。邓华建议增兵,他坚持原兵力足够,结果半个月后我军伤亡超过一万,只能撤退。这次战役成了他履历中的“减分项”。
更关键的是,当时的战场环境和任务需求已经发生变化。四野南下作战时,不仅要打仗,还要接管新解放区、安抚民众、恢复秩序。这个阶段更需要“文武兼备”的指挥官,而邓华正符合这种要求。他不仅会打仗,还擅长团结部队、处理地方事务。15兵团成立后,他带领部队顺利解放海南,并在抗美援朝中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表现出色。
李天佑虽然没有当上兵团司令,但依旧活跃在战场上立下战功。其实,这并不是能力上的差别,而是当时的用人策略:军队总是让最适合的人,站在最合适的岗位上。猛将适合前线硬仗,全能型指挥官则适合复杂的综合任务,这是我军灵活用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