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28年9月18日,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安徽凤阳的一个破庙里,诞生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的哭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他出生在贫困的家庭,生活并没有因此发生任何变化。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这个刚出生的婴儿毫不起眼,甚至连他自己家庭的生活也没有因此而变得富足。他的出生,仿佛就是一颗野草,在这个庞大帝国的土地上无关紧要。然而,谁也没想到,36年后,这个穷困的孩子会带领自己的军队推翻蒙古铁骑,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朝代——大明,他就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自幼生活贫困,但却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逐步从一个穷苦孩子逆袭成了帝国的皇帝。成为皇帝后,朱元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自己的父亲,那个一辈子贫穷的朱五四,成为了“太上皇”。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封了自己家族的亲戚朋友做官,甚至那些与他一起放牛的儿时伙伴也纷纷来到应天府,试图凭着儿时的情谊,谋得一个官职。然而,这些儿时的朋友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被朱元璋下令处死,而另一个却得到了重用。究竟为什么呢?
朱元璋的名字原本叫做“朱重八”,这个名字其实并不是父母随意取的,而是根据传统命名方式取的。那时,孩子通常根据家族排行和出生日期来命名。朱元璋正好在家里排行第八,而他出生在农历九月初八,因此得名“朱重八”。他从小就过着贫困的农民生活,每天和母亲一起除草、插秧。到了十岁,他已经能够一个人放牛了。直到17岁,朱重八的生活几乎没有改变,他的世界充满了永无止境的农活和常年不断的饥饿。
那时的农民生活异常艰苦,不仅劳作繁重,而且连温饱都成问题。尽管如此,朱重八家并非唯一贫困的家庭,那时大多数农民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农民们日复一日地从早忙到晚,却始终无法填饱肚子。饥饿,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常态。朱重八因此对食物有了强烈的渴望。一天,他和两个放牛的伙伴去附近的田野里寻找食物,终于发现了一片豆田。他们决定偷取这些豆子充饥,而朱重八凭借自己机敏的头脑和强壮的体格,成功地带领伙伴们“夺取”了豆子。
然而,在准备将这些豆子煮熟时,孩子们的急切让他们无法等待,豆子还未煮熟,便迫不及待地将它们塞进嘴里。正因为如此,他们不小心将豆子的汤和杂草撒得满地,朱重八甚至差点被草叶噎死。幸好,其中一位伙伴迅速想到了用树叶帮助朱重八将卡住的草叶吞下,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几年后,朱重八凭借自己的奋斗和智慧,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皇帝。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年号洪武,开始了大明的统治。此时,曾经一起放牛的两位朋友听说朱元璋如今已是天子,便决定前往应天,借着旧日情分,向朱元璋请托官职。首先到达的那位朋友,满怀自信地来到了宫中,告诉守卫自己是朱元璋的老朋友,曾经有过救命之恩。当守卫报知朱元璋后,天子决定款待这位老朋友,并在宫中设宴。
然而,宴席间,这位朋友却言辞失当,直呼朱元璋为“朱重八”,并且不客气地谈论起过去朱元璋差点被杂草噎死的事情。朱元璋听后十分愤怒,虽然没有当场发作,但在宴席结束后,命人将这位朋友处死。没想到,第二个朋友却更加机智,他在见到朱元璋时,立刻跪拜并称赞朱元璋,赞美他为“尧舜再世”。这番奉承话让朱元璋心情愉悦,回忆起往事时,他也非常圆滑地以某些英雄事迹来表述自己与朱元璋的关系。朱元璋听后心生欢喜,最终封他为“御林军大总管”,这个朋友因此得到了重用,走上了官场的巅峰。
这两位朋友的结局迥异,正好反映出一个道理:同样是对朱元璋讲述过去的事情,前者以直接的方式让朱元璋不悦,而后者通过巧妙的奉承和修饰,让朱元璋在听后不但心情愉悦,还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和面子。因此,后者得到了厚赏,而前者则命丧黄泉。
这段故事不仅展现了朱元璋的情感世界,也揭示了权力和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通过这两位朋友的不同结局,我们也看到,如何对待过去、如何与帝王相处,往往能决定你的人生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