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起源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为了厘清这一问题,史学家徐旭生在查阅了大量先秦文献后,认为有两个区域需要特别关注: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阳盆地及其周边,二是山西西南部。
1959年5月,徐旭生首先前往河南的登封、禹县、巩县、偃师等地进行考察,并在二里头遗址进行了初步发现。刚开始,徐旭生认为这个遗址可能是商朝的都城,但随着在距离二里头6公里的偃师商城发现更符合“商汤都城”特征的遗址后,学术界普遍认同二里头遗址为夏朝的都城。
然而,徐旭生原本打算继续前往山西南部寻找夏朝的文化遗址,但由于正值麦收季节,田野调查未能继续,导致这次考察告一段落。
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大量象征广域王权的遗物,如宫殿建筑群、宫城城垣、道路遗迹以及青铜冶炼作坊等,确认了它作为王都的性质。但是,是否能直接将二里头与夏朝划上等号,目前仍缺乏确凿的证据。
2022年6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发布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从国家层面权威确认,二里头遗址为夏朝晚期的都城“斟鄩”,而王城岗遗址则代表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成为研究早期夏文化的重要对象。
因此,河南似乎已经成为夏朝的发源地。但由于二里头和王城岗遗址并未出土任何直接与“夏”相关的证据,曾担任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的许宏教授依然谨慎地称二里头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都邑”,而非直接称其为“夏都”。
这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夏朝是否真的由二里头的人民自称为“夏”。以中亚和东欧的历史为例,虽然某些文献中将中国称为“契丹”,但宋朝从未使用这个称呼,说明“夏”可能并非二里头人自称的政权名称。
另外,夏朝的称谓可能是在西周以后才被人们所知。虽然有许多与“夏”相关的文献记载,但这些记录并没有直接证明夏朝起源于河南。例如,许多先秦文献提到的夏朝起源地,还包括山西南部地区。比如《左传》提到,夏朝曾有冀州的都城,而“冀”对应的正是今天的山西南部。
另外,晋南地区也在古代文献中被称为“夏墟”或“大夏”,这意味着山西南部可能是夏后氏的活动中心。虽然夏朝的首都可能曾在晋豫鲁等多个地区迁移,但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进一步支持了山西南部作为夏朝源头的可能性。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临汾,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考古学家认为这里与史书记载的尧帝陶唐氏的活动密切相关。根据考古发掘,陶寺遗址可能见证了夏后氏的崛起。考古学者认为,陶唐氏的西迁和夏后氏的形成密切相关,且两者之间的文化过渡与《逸周书》中的西夏事件高度吻合。
因此,结合考古与文献的证据,可以得出结论,夏朝的起源并非单一地点。尽管二里头遗址作为夏朝晚期的王都无疑,但夏族群的起源可能可以追溯到山西南部的陶寺文化,与晋南地区的“西夏”族群有着密切联系。最终,二里头和陶寺可能都代表着夏朝不同阶段的历史遗存。
综上所述,夏朝的起源地可能既在河南,也可能在山西南部,甚至可能是两者的文化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