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武将若战死沙场,后人通常会以悲壮之词加以评价,认为这是忠勇的象征。大多数武将都无畏死亡,甚至可以说死得其所。然而,如果是被自己人所害,这无疑是最令人愤慨的悲剧。在三国时期,就有两位赫赫有名的武将,他们的死因却是因为被自己人所杀,这让后人深感惋惜与唏嘘。 一、魏延的死 公元234年,诸葛亮进行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命为前锋。然而,由于司马懿坚守不出,战争陷入了僵局。那一年秋天,诸葛亮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他在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商讨撤军事宜时,明确要求魏延断后。然而,诸葛亮心知魏延性格刚烈,可能不会听从命令,他早已准备好了应对的策略。
不久后,诸葛亮去世,杨仪继续按原计划撤军。但魏延不满自己被安排断后,急速赶在大军前面,并焚烧了撤退途中的绝阁道。局势开始变得紧张,魏延与杨仪互相上表告发对方谋反,刘禅召集侍中董允和长史蒋琬商议后,二人都支持杨仪,认为魏延有反叛之心,这导致魏延失去了朝廷的支持。 魏延愤怒之下率军占领南谷口,进攻杨仪的大军。杨仪派王平抵御,王平痛斥魏延的行为:“丞相尚未入土,怎敢如此?”然而,魏延的部队因失去指挥和士气低落,最终四散逃离,魏延与家人逃往汉中,准备保全自己。 虽然魏延并未背叛蜀汉大局,但杨仪并未放过他,派遣马岱追击并将其斩首。魏延被杀后,杨仪不仅将其头颅献给朝廷,还为显得彻底,诛灭了魏延的三族。 不久,杨仪因在大军撤回成都后对官职不满,自己也陷入了困境。刘禅最终将杨仪流放,并在杨仪依然口无遮拦的情况下将其逮捕入狱,最终杨仪选择自尽。 二、邓艾的逆命 公元263年,邓艾通过偷渡阴平,成功兵临成都。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刘禅和太子、诸王等人前来投降。邓艾宽容大度,接纳他们并且没有进行抢掠,安抚了蜀地百姓。由于这一举措,邓艾赢得了蜀人好感。 然而,在胜利的辉煌面前,邓艾却有些过于自信,开始仿效东汉名将邓禹的做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一大批官员,并加封自己为骠骑将军。邓艾的行为引起了魏国将领钟会的不满,钟会觉得邓艾野心膨胀,开始向司马昭诬告邓艾谋反,称他已显露出叛变之心。随之,朝廷派遣卫瓘监军,并下令逮捕邓艾父子。邓艾被迫接受审问,听闻自己被冤枉后,他感慨万千:“我为忠臣,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白起的悲剧又一次重演。” 264年初,钟会带领魏蜀联军到达成都,并将邓艾押解到洛阳。钟会掌握了庞大的魏军和灭蜀有功的邓艾,他却利用这一机会谋取了更大的权力,并有意割据蜀地。然而,在钟会起兵割据蜀地时,发生了大规模内乱。胡烈之子胡渊带领部队反击,杀死了钟会、姜维等众多蜀汉将领,局势变得更加混乱。 最终,邓艾被卫瓘追杀至绵竹,遭遇不幸。邓艾的家族也遭到惨烈的报复,他的余子在洛阳被杀,妻儿被发配到西域,邓艾的死和整个家族的灭亡,成为三国历史上一桩令人心酸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