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与后金(清)之间的战争中,明朝多次派遣军队进行“送死”式的战斗,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资源损失。那么,明朝为何会如此做呢?
第一波:陷入数字陷阱
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宣布了七大恨,并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号称有三万(或二万)步骑兵。然而,明朝并未表现出强烈的紧张感,长时间没有增兵部署。
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明朝在辽东的兵力看似占优,名义上有9万兵力,远超努尔哈赤。二是明朝当时由于财政困难,无法提供足够的军饷,甚至辽东明军的粮饷已经拖欠至1617年下半年,军队几乎是空有名义上的兵力。
事实上,明军在辽东的兵力远未达到9万,由于军饷长期拖欠,士气低落,战斗力严重下降。明军的兵力被分散在120多个城堡中,导致努尔哈赤能够轻松选择薄弱环节进行攻击,最终造成了大规模的失败。
第二波:兵力分散,失败加剧
在抚顺等地失利后,明朝终于警觉,开始集结大军。然而,虽然这支军队由万历三大征中的精锐将领和精兵组成,总兵力有10万左右,远低于外界宣称的47万。由于粮草和军饷尚未到位,朝廷急于解决问题,催促杨镐尽快行动。
为了加速战斗,杨镐决定采用“分进合击”策略,计划兵分数路夹击努尔哈赤。结果,努尔哈赤通过机动灵活的战略,巧妙地击破了明军的四路进攻,歼灭了4.6万明军。此战标志着明朝与后金战争的战略转折,后金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第三波:集中兵力,失败依旧
此后,双方进入了一段互有胜负的对抗。尽管袁崇焕曾数次击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明朝却未能发动大规模的反攻,皇太极成功解决了朝鲜和蒙古的问题,并多次进行战术迂回。
在一次清军围攻锦州的战役中,洪承畴被命令率军前去解围。洪承畴集结了13万兵力,但由于朝廷催促进军,急于解决战斗,洪承畴决定快速行动,不顾后勤准备。清军在战斗中断了明军的补给线,并成功击溃了洪承畴的部队。
尽管洪承畴在正面战斗中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清军机动灵活的策略下,集中兵力的明军依然失败。最终,明军在松山战役中遭遇了决定性的溃败。
总结:资源困境与战略失误
从这些战役中可以看出,明朝在与后金的战争中,虽然在某些战斗中兵力集结足够,但由于长期的财政困境和战略上的失误,导致了兵力分散、指挥混乱、后勤保障不足等问题。即使兵力足够,若没有合理的战略和充分的准备,结果也难以改变。
明朝的军队在面对后金时,总是暴露出致命的弱点,无法有效发挥兵力优势,最终使得明朝在这场角逐中逐渐处于下风。而当时的明朝军队,虽然增加兵力,但也无法扭转败局,因为其战略部署和后勤保障都远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