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淮阴侯韩信听到陈豨被捕并处死的消息,许多列侯纷纷前往皇宫祝贺。韩信心中犹豫不决:该去还是不去?
陈豨的叛乱实际上是因为他听从了韩信的建议,起义反抗。更糟糕的是,汉高祖刘邦曾因怀疑他谋反而将他囚禁,虽然后来释放,但显然刘邦已将那些曾经为他打江山的功臣视作威胁,准备除掉他们。此时,韩信想到皇宫如同虎穴,前往的风险极高,可能一去不复返。
他还在犹豫时,想起了自己的贵人——相国萧何。当年,韩信投奔刘邦,却屡次不得重用,被安排做仓库管理的低级职务,心生不满,悄悄离开。萧何得知后,连夜追赶并劝说刘邦重用他。正是萧何的推荐,才让韩信有了后来辉煌的军事生涯。于是,韩信决定求助萧何,向他请教。
萧何听后建议:“你必须去,哪怕不舒服,也要强打精神。外界传闻你与陈豨有关,这是你表忠心、切割关系的最佳时机。若不去,反而会让别人怀疑你的心虚。”
韩信听从了萧何的意见,次日便出发前往皇宫。然而,即便萧何的话说得十分有道理,韩信心里依旧忐忑不安。当他抵达吕后的长乐宫时,看到一脸严肃的吕后和严阵以待的卫士,心中一凉,便知大事不妙。正当他想转身离开时,已经被众侍卫围捕。
韩信依旧心存侥幸,挣扎着反抗,同时暗自安慰自己:“刘邦曾承诺我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看看吕后如何处理我。”然而,吕后似乎看穿了他心中的想法,冷笑道:“你认为我没有办法处死你吗?今天,你死定了。”
吕后毫不留情地告诉韩信,他若有临终遗言,可以说出来,否则就没有机会。韩信此时悲愤不已,回想自己当初曾后悔没有听蒯彻的劝告——当时蒯彻建议他自立为王,但他为了忠诚于刘邦,拒绝了这个建议。结果却落得如此下场,悔不当初。
吕后命人将韩信装进麻袋,用擀面杖将其打死。这种做法巧妙地避开了刘邦的三不杀命令,又完美地将韩信处死,可谓一箭双雕。
韩信的死背后,萧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尽管这并非他最初的愿望。萧何的心情复杂,一方面,他完成了刘邦交给的任务,另一方面,也因为韩信曾是他推荐给刘邦的人,若韩信背叛,刘邦必定会责怪自己有眼无珠。而且,萧何深知,“伴君如伴虎”,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会遭遇同样的命运。于是,悲痛之下,萧何感慨万分,边哭边说:“杀韩信迫不得已,为天下苍生。”这句话后来成为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之死,虽为萧何的心血,但也与他过于贪功和不知退隐的性格有关。韩信在刘邦心中固然是不可或缺的军神,但当敌人已被击败,韩信的存在反而成了威胁。刘邦在消灭项羽之后,逐渐剥夺了韩信的兵权,将他降为楚王。最终,刘邦以谋反为名,设计除掉了韩信。
韩信心知自己的命运已定,但仍想通过策划政变改变现状。他计划利用囚犯起义,趁乱夺权,但很快他的阴谋败露。原来有个手下将此事向吕后报告,韩信的图谋被揭发,吕后随即派兵将他捉拿。
被捕的韩信心中懊悔,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已经走到尽头:“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他深知,即便不造反,只要有过叛变之心,自己迟早也会成为刘邦的牺牲品。
虽然刘邦未亲手杀害韩信,但最终剥夺了他的爵位,将他降为淮阴侯。此时,韩信已经丧失了反抗的能力,完全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
在陈豨反叛时,韩信依旧向他建议造反,但他却意识到自己早已失去改变命运的能力。最终,韩信没有能够走出自己命运的困境,成了历史的牺牲品。
他在死前悔恨不已,叹道:“我曾错过蒯彻的忠告,现在却被吕后和萧何弄得命运多舛。”但无论如何,这一切已经无法挽回。韩信的一生,充满了英雄的光辉与命运的无奈。而萧何的悲喜交加,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至今被广泛引用,提醒世人功名利禄的得失往往取决于机缘和人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