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相和张作霖名字只差一个字,很多人因此以为他们是亲兄弟,实际上并非如此。两人家乡不同:张作相来自奉天锦州义县(今辽宁凌海一带),张作霖则是奉天海城人,两人并无宗族关系。但后来他们结为“拜把兄弟”,并肩成为奉系军阀的重要人物,缘由有几方面。
张作相早年家境贫苦,生于1881年,只读过三年私塾,父亲张永安以吹打为生,补贴家用。十六岁时,他的族兄张作正被土匪郭玉杀害,临终嘱托他报仇。张作相离乡避祸、做过零工,待时机成熟返回家乡,联合朋友将郭玉除掉,为族兄复仇。此后为躲避官兵追捕,他又组织了十来人的绿林队伍,开始过着落草为寇的生活。
到1901年,张作相率二十余人投靠张作霖,加入当地的自治武装——“保险队”。张作霖被清政府招安后,张作相也随之被收编,担任新民府巡防营的哨官。凭借实战表现和屡次立功,他在军中渐受重用。1907年,按年龄先后,马龙潭、吴俊升、孙烈臣等人与张作霖、张作相一同结拜,成为后来奉系的骨干。盛京(奉天)军队整编时,张作霖为前路统领,张作相升为骑兵营长;1916年袁世凯任命张作霖为奉天督军兼省长,张作相被任为第二十七师步兵旅长。之后张作相又兼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堂长和奉天警备司令,张作霖对他的信任可见一斑。在讲武堂期间,张作相还细心培养张学良,举荐他接任巡阅使卫队旅长,为张学良日后崛起埋下伏笔。
1924年吉林督军孙烈臣病故,张作相在张作霖支持下接任吉林督军兼省长,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止,他在吉林执政约七年。任内他主张“保境安民”,注重地方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修建铁路与柏油路,建立自来水厂,并积极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吉林大学由此得以建成并由他亲任校长,这些措施对吉林当时的现代化有积极影响。
1925年奉军内部发生郭松龄起兵事件,局势一度紧张。事后如何处理参战官兵,尤其高级将领的命运,成为重大问题。张作相在军中主张宽宥,他多次据理力争、苦口劝说,甚至在劝和时激动到流泪并以身代法,最终促成了以宽大为主的处理方案,避免了内部大规模清洗,从而稳定了奉军的整体局面,保留了许多骨干将领。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遇刺身亡后,东北的权力交接引发讨论。最初有提议推举张作相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后来张学良被推举为保安总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开始了“少帅”时代。张作相全力辅佐张学良,两人私下也关系亲密:张学良尊称他“老叔”,并且在家事上与张作相保持交往,张作相则对年轻的张学良既尊重又不失直言相劝,既做得力助手,也像长辈般督促后进。
总体来看,张作相从一位出身贫寒、为复仇而起的绿林好汉,逐步被吸纳进军队体系,凭借战功与忠诚成为张作霖的重要幕僚与将领;在张作霖死后,他继续在东北政军事务中发挥稳定作用,既推动地方建设,也在关键时刻维护了军队的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