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42年8月29日,清朝政府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这份条约使得福州成为了首批开埠的通商口岸之一。自此,福州逐渐进入了一个被外国商人主导的商业化发展时期,众多外国商人纷纷设立洋行,进行各种贸易活动。福州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与传统格局不符的“畸形繁荣”。 这些照片大多拍摄于清朝末期,特别是在1905年前后,真实记录了当时福州的风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身居高位的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在这些影像中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禅臣花园 禅臣花园位于仓山区进步路16号,是由禅臣洋行所建,建于1891年左右,成为近代福建最早的西式花园之一。花园内有一个独特的六角凉亭,飞檐翘角,设计风格与传统中国园林有所不同,别具一格。 禅臣茶会 1894年,德国将驻福州的领事馆设在禅臣花园内,并于1902年在此举办了一场茶会,参与者包括各国领事和清朝官员。坐在前排中央位置的是德国海军的高级将领。 海关大楼 福州的海关大楼,建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位于仓山泛船浦。这里负责管理福州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及国内转口贸易。这张照片展示了刚完工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和大门前的中国职员。 台阶上的合影 这张照片展示了一群中外男子站在海关大楼的台阶上,西方男子戴着礼帽,而中国男子则留着传统的辫子。前排有两名中国男子看起来精神萎靡,可能是受到当时环境和压力的影响。 福建省邮政局 1897年2月20日,大清邮政局福州总局成立,并开始运营,总局设在南台岛海关大楼内。1899年开设了福州市内的邮政分局。这张照片展示了邮政工作人员在总局门前合影的场景。 邮政分局 这张照片拍摄了福州的一家邮政分局的工作人员。站在后排的长袍马褂男子是管理者,邮差则穿着一种中西合并风格的制服,既有中式的褂子,又带有海军风格的披肩,显得不太协调。 与福州将军合影 照片中的人物是一位白胡子老者,他是世袭奉恩将军崇善,曾任闽海关监督、船政大臣及福建盐政大臣。他坐在正中,神情威严,器宇轩昂,气度非凡。 福州人家 这是一户福州普通人家的合影,家中的男主人是苏先生,旁边是他的妻子和养子。尽管环境简陋,这张照片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福州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 被拐的孩子 这张照片拍摄于福州南台坞尾街,展示了41名被拐卖的儿童,他们被从外海解救过来,并带着牌子。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这些孩子很难找回亲生父母,只能被送往孤儿院等待领养。 福州灵光书院 灵光书院是一所盲校,成立于1901年。这张照片展现了书院里盲童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尽管是摆拍,依然反映出当时盲童的艰难生活。 益闻社小学堂 益闻社小学堂成立于1902年,由郑权和郑祖荫等人发起,目的是培养反清的思想。这张照片展示了高等小学堂的师生合影,表明了福州在当时的教育改革和政治变动。 福州花会 福州人热衷举办花会,特别是在乌石山和台江区。1902年举办的花会吸引了大量当地百姓参与,尽管规模较小,但也有不少西方妇人参与其中。 万寿桥景观 这张照片展示了万寿桥周围繁忙的景象,水上船只密集,桥上的行人川流不息。桥的一侧,有几艘大木船正准备扬帆出海。 万寿桥近景 万寿桥的近景展示了古老的石桥,桥上搭建了简易商铺。这座桥建于元大德七年,长约570米,位于今天的解放大桥旁,虽已不复存在,但它曾是福州的交通要道之一。 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福州在那个时代的风貌,也展现了清朝末期福州经历的变化,以及外国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