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手机 “叮咚” 一响,上海棋牌文化研究中心发来消息 —— 棋牌博物馆要办 7 周年庆,还送好礼!
我一惊:“都 7 年啦?” 想当年它刚筹建时,我还在隔壁的外企当 “打工人”,作为资深围棋迷,早就心痒痒,却总被工作绊住脚。
后来带娃学棋时特意绕进去,结果只瞅了个外立面,走马观花一场。好在去年圣诞终于认真逛了圈,不光见识到棋牌文化的博大精深,工作人员还特别热情(想看当时盛况?戳我视频号小视频!),好感度直接拉满。
这次 7 周年庆又赶上周末,说啥也不能错过!可偏偏周六家里突发急事,只能改到周日。我转念一想:“周六肯定全是小朋友,周日去正好清净,简直凑巧!”
果不其然,后来刷到报道,周六幼儿园、小学的娃们把博物馆挤得热热闹闹,暗自庆幸自己选对了日子。
周日下午收拾妥当,我坐着熟悉的地铁出发,穿过繁华的南京西路,路过气派的写字楼,很快就到了上海棋牌院门口。天气阴沉沉的,路上行人不多,瞅着那块朴实的门牌,我反倒有点犹豫:“这就进去了?”
门卫大哥特热情地挥着手让我快进,迎面就看见灯火通明的棋牌院大楼,陈祖德 “超越自我” 的展览居然还在,瞬间勾起去年的回忆。
大厅里人不多,7 周年拍照牌立在那儿,脑补了一波小朋友把自己 “嵌” 进去拍照的可爱模样。
洁白的墙面上,“棋牌文化博物馆” 几个大字闪着柔和的光。
前台两位小姐姐笑着指引我领纪念品、盖章,这么多可可爱爱的小物件,我当然是 “来者不拒”,全收入囊中!
扭头看见左手边一排 AI 设备,想起消息里说答对 10 级到 5 级的死活题有奖励,我瞬间来了兴致。可凑过去一看,象棋机器旁有人挑战,围棋 “元萝卜” 前却空无一人。我顿时没了勇气:“要是答错了多丢人,还是算了吧!”
逛到大厅才发现别有洞天,两边玻璃橱窗里摆满了各朝各代的棋谱、棋盘和棋子,还有各种典故图片,看得我眼花缭乱。
大厅中间的对局屏成功吸引了我,选了最高难度想 “露一手”,结果才下到第二手,机器就 “手滑” 给了我机会,让我占了上风。“没意思,不跟你玩了!” 我撇撇嘴,继续往里逛。
博物馆里不光有围棋,还有五子棋、象棋和国际象棋展厅。
在国际象棋展位,我终于见到了除我之外的 “活人”—— 一个瘦瘦高高的男生,正安安静静地看墙上的图片。聊了几句才知道,他是国象爱好者,小时候学过点,今年刚 30 出头,家就住在附近,过来随便逛逛。
听说我喜欢围棋,他笑着说:“还是围棋更抽象,国象跟它比差远了。” 我赶紧谦虚道:“各有各的难,象棋调兵遣将也不简单呢!”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各自逛展了。
走到一楼最里间,还是去年看过的陈祖德展览,房间里的书籍、棋谱、旧物跟上次一模一样,整整齐齐。
看着墙上的照片,我仿佛穿越回上世纪 80 年代,想起当年中日围棋擂台赛的热闹场面,我跟着长辈学棋、下棋、打谱,看《围棋天地》、读《超越自我》的日子,满满都是回忆。
正看得入神,突然发现国象小哥也走了进来,我好奇地问:“你也对围棋感兴趣呀?” 他点点头,我瞬间 “职业病” 发作,像个围棋老师似的,开始滔滔不绝地给他讲围棋知识。
没想到他一点不烦,还听得特别认真,最后居然尊称我 “老师”,谦虚地问:“围棋盘一开始就是 19 乘 19 道吗?没有别的规格吗?”
这可把我的 “普及欲” 勾出来了,从丹朱发明围棋,讲到汉武帝改良围棋,再说到座子和吴清源发明的 9 乘 9 小棋盘,说得停不下来。
小哥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抛出个 “灵魂拷问”:“围棋胜负都是数子或数目,有没有规定下满多少个子就算赢的?比如 200 个子?”
我当场懵了 —— 从小到大学围棋,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愣了几秒才说:“要下满 200 个子可太难了,我给你讲讲围棋胜负规则,你要是感兴趣,也可以自己研究研究!”
后来他跟我聊国象的新变化,说什么 “穷尽布局的 76340 法”,听得我一头雾水,但也涨了见识。
聊到 AI 时,我还停留在 “深蓝打败卡斯帕罗夫” 的记忆里,他却告诉我:“国象 AI 已经穷尽所有变化,相当于‘通关’了!” 我惊得眼睛都瞪圆了,他又补充:“围棋可没这么容易,AI 顶多能算到每步后 50 步的变化,想‘通关’还早着呢!”
最后我们达成共识:AI 在棋牌上研究得太 “卷” 了,不如把精力放在蛋白质、生物医学上,造福人类多好!
愉快的聊天结束,小哥告辞后,我又在展馆里逛了逛。看见一对 70 多岁的老人,慢慢走进来,凑在展台前仔细看,那专注的样子,像极了孩子找到宝贝。我心里琢磨:“说不定他们当年也是棋坛风云人物,这些展品又勾起了他们的回忆吧?”
不忍心打扰,我悄悄给他们拍了张照片,就转身离开了。
回到大厅,才发现管理员小姐姐已经站在门口准备下班,我一看时间,居然已经逛了一个半小时!匆匆瞥了眼墙上的图片,我便跟博物馆告别了。
真心希望下次来,能见到更多棋牌爱好者,也盼着有越来越多人喜欢围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