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是大家熟知的北宋开国皇帝,他的登基虽然是以柴家后周的江山为基础,但这也让他被视为篡位者。然而,五代十国时期,背叛与杀戮几乎是常态,赵匡胤不过是其中的一员。更重要的是,他是结束五代十国乱世的人,因此相较于他的历史成就,那些争议似乎并不那么显眼。
赵匡胤继位后,虽然掌握了后周的政权,但他显然并不满足于此。他的目标是统一天下,而赵普—他的得力助手,给出了一个不错的策略:先南下攻打南唐,待局势稳定后再解决北方的北汉,毕竟辽国的实力不容小觑。赵匡胤采纳了这个建议,决定保留北汉作为防御辽国的屏障,并陆续扫除其他割据政权,南唐便成了其中一个目标。
南唐的皇帝李煜,素以文学和艺术才华著称,但在治理国家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南唐当时的政治已经摇摇欲坠,李煜的才情虽高,却无法挽救这个已经无法回天的局面。即便是以智谋著称的诸葛亮再世,恐怕也难以逆转南唐的命运,更别说李煜这个“误作人主”的文人了。
面对赵匡胤的进攻,李煜一方面做了战争准备,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外交手段避免冲突。他派遣了徐铉前往北宋,想凭借其口才劝说赵匡胤放弃攻击。这种做法几乎是痴心妄想,但考虑到他只派了一个人,多少也有一线希望——如果真的出现奇迹,或许能够改变局势。
李煜选择的徐铉的确口才出众,他的辩才在当时有口皆碑。赵普曾多次建议赵匡胤挑选馆伴(陪同宾客的官员),但每次都被徐铉的口才击败。后来,赵匡胤派出了一名官员前去接待徐铉。徐铉再度发动攻势,准备与这名官员对话,但对方却声称自己不识字,没读过书,完全没有反驳的能力。徐铉无奈之下,只能对这个人无从下手。
南唐与北宋的关系,就像这场“辩论”一样。李煜在面对赵匡胤时,表面上表现出降服的态度,不仅愿意自贬身份,还对北宋的造舰计划视而不见,不加干预。而南唐的名将林仁肇也在北宋进攻其他政权时自告奋勇,试图攻占兵力较弱的淮南。林仁肇还表示,如果失败了,可以让李煜处置自己,为自己承担责任。但李煜却拒绝了这个提议,因为他宁愿摆出一副“人畜无害”的姿态,维持南唐的独立与安宁。
然而,赵匡胤志在统一天下,北宋的崛起是大势所趋,李煜的“偏安一隅”终究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赵匡胤怎么可能让南唐安然无恙地延续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