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从一个街头乞讨的穷小子,最终走向了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拥有了万里江山。这一切都显得像是奇迹,而正是因为他的非凡经历,他的手下也成了百姓敬仰的英雄。比如,他的顾问刘伯温,便被后人誉为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智者。人们常说:“诸葛亮三分天下,刘伯温称霸天下”。
但其实,看过《明史》的人都知道,刘伯温有些“借用”了诸葛亮的光辉。那朱元璋是否有一个比刘伯温更像诸葛亮的谋士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个人正是朱元璋自己承认的“智囊”。他就是陈遇。
事情发生在公元1356年,当时朱元璋刚刚攻占了吉庆(即南京)。然而,他的局势非常危险,四面楚歌。东边是元朝的强大军队,南边是张士诚的敌对势力,西边的徐守辉也蠢蠢欲动,北边则有张明健虎视眈眈。《明史》里提到,张明健曾带兵夺城并屠城。
朱元璋处于一种极度困境中,四方的敌人都强大无比,令他心生恐惧。幸运的是,这些敌人之间也在互相争斗,导致他们暂时无法集中精力对付朱元璋,这为朱元璋提供了喘息之机。而这个时候,机会就显得格外珍贵。
然而,要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人才。正是在这时,秦从龙称陈遇为“先生”,并向朱元璋推荐了他。朱元璋马上就给陈遇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以夷、鲁、诸葛为喻”(意思是将陈遇与古代智者如伊尹、姜子牙、诸葛亮相提并论)。
令人惊讶的是,朱元璋在推荐信里,几乎没有见过陈遇一面,却敢如此自信地称他为与诸葛亮同等的谋士。这种信任与对人才的渴望,展现了朱元璋的远见。
然而,陈遇并不想出仕,他更愿意保持平民身份,继续为朱元璋提供策略和建议。可以说,陈遇是明初的一位“平民丞相”。尽管朱元璋多次表示想要重赏他,甚至想奖励陈遇的三个儿子,但陈遇始终以“人才不足”为由,拒绝了这些好意。
直到1384年,陈遇去世。朱元璋非常伤心,深感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士。他说:“陈遇一定要葬在中山。”中山是明朝开国英雄的安息地,诸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吕本等都葬于此地。而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陈遇,能够和这些英雄一起葬在中山,实在是莫大的荣耀。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整肃朝廷后,陈遇的儿子们开始进入了朝廷,得到高官的接见。比如他的小儿子陈功,最终也成为了朝廷的大臣。
总的来说,陈遇这个平民出身的智者,无论是他自己的结局,还是他的家族的命运,都比许多明朝开国英雄更加完美,充分展现了他在朱元璋心中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