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23岁的宫女徐惠因深情不舍,主动请求陪葬,但未能如愿。她在病中彻底沉浸于对李世民的思念,不吃药、不进食,最终在不到一年内香消玉殒。唐高宗李治得知后,追封她为贤妃,尊其愿望,将她陪葬于昭陵石室。
李世民一生娶过许多女子,其中包括从小与他结缘的发妻长孙氏,以及隋炀帝的女儿杨妃。李世民对这些女性都曾倾心,但其中最令他动容的,却是徐惠。这位女子的爱情,甚至深深影响了她的一生,直至死亡。
徐惠生于贞观元年,出自东海徐氏家族,虽然家世不算显赫,但父亲官至刺史。徐惠从小聪慧,早在五个月时就能说话,四岁通读《论语》与《诗经》,八岁能写文。她的才华在当地有了很高的声誉,甚至被誉为“汉代班氏”之后的才女。
这份才华很快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李世民听闻徐惠的名声后,决定将她召入宫中。徐惠成为宫中的才人,并因出色的才艺和聪慧深得李世民宠爱。她与李世民志趣相投,二人常常讨论文学、历史等话题,这让李世民对她愈加喜爱。徐惠很快升任婕妤,后来更升为充容。李世民甚至将徐惠的父亲也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显示出对她及其家族的重视。
然而,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使得李世民逐渐疏远了她。一次,李世民驾临玉华宫,徐惠随驾同行。她在宫中上奏批评朝廷的战争政策,指出连年征战导致民生困苦、百姓疾苦,甚至提到某些君王追求个人享乐而忽视国家安定的严重问题。这些言辞犀利的建议,让李世民感到愤怒。虽然她的意见无可厚非,但作为后宫妃子竟敢公开干政,李世民内心产生了隔阂。从那时起,他再也没有像之前那样宠爱她。
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年仅23岁的徐惠心情沉痛,决定请求陪葬。尽管她的妹妹已成为新帝李治的妃子,但李治并不同意她的请求,百般劝阻,甚至说出“三个字——不同意!”然而,徐惠并未因此改变心志。她身患重病,心如刀割,日夜悲伤,不愿进食或服药,一心求死。她在病榻上不断写诗悼念李世民,心情愈加沉痛。她曾在病中感叹道:“吾荷顾实深,志在早殁,魂有其灵,得待园寝,吾之志也。”她的心志始终不变。
最终,徐惠的坚持得到了回报。公元650年,年仅24岁的她因病去世。唐高宗李治因感念她的忠诚与深爱,最终决定追封她为贤妃,并将她陪葬于昭陵石室,圆了她心愿。
徐惠的一生充满了痴情与牺牲,她仿佛只为李世民而生。当李世民去世时,她选择了与他共赴黄泉,不愿孤独生存。她的深情令人感动,但也令人心疼。与武则天等历史人物的雄图伟业相比,徐惠的选择显得十分悲凉。武则天最终成为了女皇,翻转了命运,而徐惠却选择了追随已逝的李世民,放弃了所有可能的未来与成就。
她的忠诚与执着,正如那句古话:“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徐惠用她的一生诠释了这一点。她宁可放弃一切,也不愿离开她深爱的帝王。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像徐惠一样坚守一份深情,还是选择像武则天那样奋斗拼搏,逆风翻盘呢?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