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记载,景耀三年,刘禅下诏为关羽、张飞、马超、庞统和黄忠追加谥号。然而,当时曾经单骑救主的赵云却不在名单上,彼时赵云已经去世31年。
次年,在姜维的力荐下,刘禅才勉强为赵云追封谥号,称为“顺平侯”。姜维向刘禅进言:“赵云自从随从先帝以来,劳绩显著,处理政务遵循法度,功勋值得记录。在当阳之役,他义薄金石,以忠心保护君主,上下皆感其恩德。按谥法,他应称‘顺’,性情柔仁;‘平’,治理有方,能平定祸乱,故应追封为顺平侯。”
一些读者认为刘禅未及时追谥赵云,是因为赵云功劳不如其他大将,职位也不够高。他们的理由是刘备在世时,只封了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四员大将,没有赵云。
但实际上,这并非真正原因。《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功绩大家有目共睹,正史记载中也显示他功劳非凡。赵云长坂坡救主的事迹被《三国志·赵云传》明确记载:“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逃,赵云抱着后主,即甘夫人母子,均得脱险。”仅凭这一壮举,追谥赵云完全合情合理。
虽然正史中没有“五虎上将”的说法,但后世文学和史书对赵云的记载普遍认可“五虎上将”之名,显示他的功劳不亚于关张马黄。更何况,刘禅追谥的人中还包括名不见经传的陈祇和降将夏侯霸,赵云作为二世老臣,其功劳显然更大。
真正原因,或许与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有关。表面上,刘禅对诸葛亮恭敬有加,称其为“相父”,但实际上,他在诸葛亮的掌控下度过了从17岁到29岁的黄金年华,内心郁闷难免。加上他坚决反对为诸葛亮建祠,可见他对诸葛亮确有意见。
赵云则是诸葛亮的心腹,忠诚可靠。无论是诸葛亮借东风、奔丧,还是伐吴行动,赵云都被选为主要助手。他勇武过人、智谋出众,且最愿意听从诸葛亮安排,稳固蜀汉政局,并在北伐中高龄随军出征。赵云死后,诸葛亮甚至悲痛至吐血,可见两人关系之深。
因此,刘禅对赵云迟迟不追谥,并非因功劳不足,而是与诸葛亮关系紧密有关。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忠实继承者,为赵云说公道话,最终促成了追谥。可以说,赵云的追封,“败也诸葛,成也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