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广元行活动启动,队伍到了旺苍、苍溪、昭化等地。在广元市苍溪县黄猫垭战斗遗址陈列馆,一件独特的文物总能让参观者驻足。它不是枪炮,也不是勋章,而是一件由32张苏区布币缝制成的“钱衣裳”。票面价值3银元,在当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它背后的故事,价值无法估量。
▲“钱衣裳”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1934年秋,黄猫垭阻击战胜利后,红军伤员被安置在苍溪县文昌宫附近。当地妇女张权氏主动收治了两位战士。在她精心照料下,伤员很快痊愈。归队那天,为感谢救命之恩,两位战士悄悄留下了全部的积蓄——32张布币,藏于锅盖之下。
发现布币后,张权氏百感交集,她既感念红军的心意,又深知部队纪律和他们的不易。这钱,她绝不能花。最终,她决定用一针一线,将32张布币连缀成衣,密密封进贴身夹层里珍藏。这件“钱衣裳”,贴着肌肤,更贴着她的心。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她才将这件视若珍宝的“钱衣裳”取出,捐赠给国家,让这段故事得以流传。
这件衣裳,无声地诉说着人民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钢铁纪律,也见证了群众“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的鱼水深情。它如同一枚信物,将一种纯粹而坚定的信任,缝进了历史的记忆里。
令人感动的是,这种情谊并未停留在展柜中,而是在今天的巴蜀大地上,焕发着新的生机。
在广元市昭化区昭化古镇,《葭萌春秋》的锣鼓每周准时响起。蜀汉将军为国捐躯,唐朝清官免征茶税……两千年的葭萌风云在台上流转。特别的是,台上八成的演员,是当地的农民。农忙时他们下田劳作,周六便换上戏服登台。后台里,甚至还晾晒着他们日常的衣物,生活与演出,历史与当下,在这里没有了界限。
同样,在旺苍的“中国红军城”,原创剧本《信仰之城》里,也有许多本地居民的身影。他们扮演着自己的先辈,重现当年旺苍老百姓参加红军,红军守护一方百姓的感人场景。
▲群众演员演出现场
他们的表演称不上很专业,皮肤黝黑,指甲里藏着泥土,动作偶显生涩。正是这份“不完美”的真实,拥有了最动人的力量。这不是在“表演”故事,而是在“延续”他们血脉中的记忆。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承人。
从木门纪念馆里无声的“钱衣裳”,到昭化古镇里热闹的戏台,连接两者的,正是一种历久弥新的力量。长征精神,从来不是尘封的历史,它活在政府与民众携手组织的活动中,活在普通百姓心甘情愿的参与里,活在这片土地上日复一日的烟火气中。
张娅玛 红星新闻记者 汤小均
编辑 许媛
审核 何先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