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龙,大家熟知的“三国时期完美武将”,常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称为“五虎上将”。然而,翻看正史,我们会发现赵云的职务却一直是杂号将军,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一位忠诚勇敢的将领,始终没有得到像样的官职呢?要揭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背景,尤其是当时蜀汉内部错综复杂的士族派系。
在蜀汉政权中,派系斗争异常激烈。主要的几大士族集团包括:以诸葛亮和马良为代表的荆州士族;以法正、李严为代表的东州士族;以关羽、张飞为首的元老集团;以及处于较为弱势的益州土著。这些势力之间时刻在博弈,也滋生了许多小圈子。例如,法正虽然属于东州士族,但他与孟达、许靖等人关系密切,却与同为东州士族的黄权、吴懿并不亲近。
在这样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赵云属于元老集团的一员,更具体地说,是河北派的一员。但值得注意的是,与他同属河北派的几乎没有其他人,唯一一个可能与河北派有些联系的士仁,后来也投降了东吴。因此,赵云并未拥有强大的支持背景,也就难以在政坛中获得高官厚职。
或许有人会问,关羽和张飞也并没有什么显赫的背景,为什么他们的地位却如此显赫?这是因为,关羽和张飞与刘备的关系早在刘备的少年时期就已建立,他们是刘备最早的追随者,是刘备背后宗室集团的成员。而赵云则是在刘备的事业逐渐稳定后才加入的,他错过了刘备最艰难的时期,未能在刘备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并肩作战。相比之下,关羽和张飞早期的跟随,使得他们在刘备心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赵云的性格也是他未能获得更高官职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小受到儒家教育的赵云,性格刚正不阿,不追求名利,对权力和荣华并不感兴趣。他有着坚守底线的精神和强烈的大义感。尽管这样的品格让他赢得了后人的敬重和爱戴,成为了勇武与智慧的典范,但也让他在政坛上缺乏了应有的圆滑。他不擅长奉承和讨好,在关键时刻,赵云的直言甚至得罪了刘备,譬如他曾在分田和东吴战事的问题上提出反对意见,这使得他在政治上无法得到更多的机会,影响了他的晋升。
不过,赵云在刘禅继位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升迁,晋升为镇东将军,成为了三国时期的一位高级将领。尽管在第一次北伐后,他名义上的军职被降为镇军将军,但他依然保留了“中护军”这一实权职务。在诸葛亮时代,担任中护军的将领通常拥有实质的指挥权,这也是赵云最终能够在晚年保持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原因。
综上所述,赵云未能在早年获得更高的官职,既有历史背景的客观因素,也有他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加入刘备时机较晚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晚年的晋升无疑证明了赵云在蜀汉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刘禅时期,他依然是一位值得依赖的高层军官,享有一定的荣誉与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