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一绝。他不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亲自去找人才,但李世民对人才的重视,以及他用人的眼光和手段,比刘备要更加高明。李世民不仅能广纳贤才,而且不看重出身,几乎没有任何门槛,能从他手下的将领和谋士中看到这一点。
然而,李世民尽管英明,也有疏忽的时候。他曾漏掉一个重要的人才,这个人一度对唐朝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几乎让唐朝的开国大业毁于一旦。
话说隋末唐初,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看准了天下大乱的时机,起兵争夺大地,打算占领关中这片富饶的沃土。与此同时,盘踞在陇右的“西秦霸王”薛举也看中了这一块肥肉。薛举的家族世代居住陇右,实力雄厚,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薛举不仅勇武过人,军事才能也十分突出,是个天生的猛将。更重要的是,薛举非常注重招揽人才,他的帐下有一个叫郝援的谋士。
郝援是个神秘人物,历史记载不多。《新唐书》和《旧唐书》中都没有太多关于他的具体描述,但他却两次为薛举出谋划策,差点将唐朝逼到绝境。
第一次是在薛举与唐朝发生军事冲突时,郝援敏锐地意识到,凭薛举一军之力,想要彻底击败唐朝几乎不可能。于是他建议薛举联手北方的突厥部族,特别是强大的始毕可汗,通过联合的力量一起逼近唐朝的京师。郝援这一计谋非常有远见,当时的突厥部族正处在强盛时期,拥有百万兵力,是隋唐时期最为强大的武装力量之一。若是薛举能与突厥联手,唐朝将面临极大的威胁,甚至可能一败涂地。
不过,李渊及时反应,派遣刘文静、宇文歆等大臣携带大量财宝向始毕可汗行贿,成功避免了与突厥开战,从而使郝援的计策未能得逞。
第二次发生在薛举与李世民的浅水塬大战后,李世民不敌薛举,被打得落荒而逃。薛举准备打道回府时,郝援再度提出计策:“唐军刚遭重创,敌军将领被俘,京师局势动荡不安,正是乘胜追击的好时机。可以趁此机会,直取长安,给李世民以致命一击。”当时李世民的部队几乎是唐朝的精锐主力,经过大战后的损伤,根本无法集结足够的兵力来防守。若郝援的计策得逞,唐朝就可能彻底崩盘。
然而,命运弄人,薛举在准备进军长安时突发重病,没能再度出击,最后死于病中。郝援也因此郁郁而终。随着薛举的死去,唐朝终于少了一个劲敌,保住了江山。
有一种说法认为,薛举之所以突然暴毙,是因为他在战争中杀戮过多,甚至用唐军士兵的头颅堆砌城墙,积累了极大的怨恨,最终导致天命不再,因“多行不义必自毙”而死。
从这段历史来看,李世民虽然善于招揽人才,但也并非无懈可击。那些他忽略的英雄,往往能在关键时刻给帝国带来巨大的威胁,甚至一度改变历史的进程。
下一篇:上海“拎马桶”,终成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