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打开这篇文章时,不妨先点击上方关注按钮。这样不仅能方便您随时参与互动交流,还能获得更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期待与您一起探讨历史风云。
1916年的中国政坛,曾经权倾一时的袁世凯走到了人生终点。这位近代史上毁誉参半的政治强人,在生命最后时刻留下的权力交接问题,牵动着整个国家的神经。
深谙权术之道的袁世凯早有准备。他在中南海秘密设置了一个名为金匮石室的密室,将精心挑选的三位继任者名单封存其中。这三个人选都是他反复权衡后认定的、有能力统领中国的栋梁之才。那么这份神秘名单上究竟写着谁的名字?最终又是谁成功接掌大权?掌权后又将如何施政?让我们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
1916年6月5日深夜,北京城万籁俱寂,唯有中南海居仁堂灯火通明。表面上看这里人来人往,实则每个人都神色凝重。四位北洋要员——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和张镇芳正疾步穿过回廊。他们接到紧急通知:袁世凯病情急转直下,可能熬不过今夜,必须立即赶来商议继任大事。
这四位心腹重臣不敢耽搁,快马加鞭赶到中南海。刚踏入居仁堂,就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袁家亲眷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窃窃私语,见到他们到来立即噤声。四人快步走进内室,只见袁世凯面色灰败地躺在床上,呼吸急促,说话已十分吃力。但这位枭雄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看到徐世昌进来,气若游丝地说:菊人...我...不行了...
作为北洋元老的徐世昌强忍悲痛,轻声安慰:大帅安心调养,定能转危为安。但他深知此刻不是客套的时候,随即话锋一转:有些要事,还请您明示。
垂危的袁世凯会意,艰难吐出两个字:约法...当时并存着孙中山的《临时约法》和袁世凯制定的《中华民国约法》。以袁世凯的性格,自然不会按政敌的规矩办事。徐世昌等人立即明白他指的是后者。这时袁克定适时补充:金匮石室,更印证了他们的判断。因为这个密室正是依照《中华民国约法》关于总统继任的条款所设。
根据该约法,现任总统需将三位继任候选人亲笔题名于嘉禾金简,密封于金匮石室中,待需要时启封。次日袁世凯病逝后,徐世昌等人持钥匙来到万字廊,小心翼翼地打开那个神秘的密室,取出了尘封的继位名单。
这份鎏金册页上,袁世凯用遒劲的笔迹写着三个名字: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在袁世凯看来,这三人各有所长,都具备执掌中枢的才能。但最终花落谁家,还要看各方势力的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名单之首的黎元洪此时并不在场。这位湖北新军出身的将领,在武昌起义中一鸣惊人,被推举为军政府都督。虽然袁世凯任命他为副总统,却始终心存戒备,临终托付都未让其参与。但约法规定副总统必须先行代理总统职务,期限只有三天,必须在此期间选出新总统。
尽管袁世凯指定了三位候选人,但按程序仍需通过选举产生。当时全国上下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怨声载道,若完全按其制定的规则行事,势必引发更大动荡。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老谋深算的徐世昌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