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释永信是少林寺最能赚钱的方丈,也有人说,刘应成只不过是安徽花毛村那个老实巴交的三儿。可偏偏,一场风波让这两个名字再一次交织在一起,一则消息炸开了整个村子,让所有人都开始反问:人啊,哪有那么简单的脸谱?
(结构方案G:双镜对照式——过去现在平行叙述)
1
其实,当初的刘应成,村里人都说他老实。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四个,他最不爱说话,遇事只会躲在角落抹眼泪。偷菜、掰玉米、下河摸鱼,别人都敢,他偏偏不沾边。老一辈总说,“这三儿心眼实,吃亏都认了。”那时候他家破屋,父亲常年在外,母亲一个人拉扯孩子,谁家有口吃的都要分一口给他们。村里小孩调皮捣蛋,他却总是被欺负的那个。后来,十几岁的刘应成突然不见了,谁也没想到,他是跟着一个少林僧人去嵩山当了和尚。多年不回,家里房子塌了墙,只有那年父亲病故,他才回来。一回来,给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了一千块钱,还捐钱修路,村头那条“永信路”就是那时候起的。可是,村民记得的,始终是那个老实的孩子。
2
然而,现在的释永信,成了风口浪尖的大人物。少林寺方丈、佛教协会副会长,出门好车、身边保镖、商业帝国,甚至说认识好莱坞明星。村里人议论最多的,却不是他当了多大的和尚,而是他大哥刘应保的变化。有一年大哥大嫂去嵩山看望弟弟,回来时拎了个鼓鼓囊囊的尼龙袋,后来才听说,里面全是钱。从那以后,大哥突然“开窍”,在村里买地、开超市、搞会馆,办起了武校。会馆门口常年锁着,布盖着个佛像,超市人迹罕至,生意却似乎从不缺钱。村民背后悄悄议论,“要不是有了钱,敢这么横?”有邻村妇女骑车挡了他的路,竟被他当街训了一顿。大哥的底气,村里人都看在眼里,心里却打着问号。
3
更要命的是,释永信一出事,村里所有和他沾边的人都变得敏感起来。有人说他早就有风声,十年前曾被举报,家里人全站出来力挺;这次却谁都联系不上。会馆关门,超市换人,大哥、四弟全都“消失”了。村里人反复猜测,“这事到底有多大?”关于那只尼龙袋子的传说,始终没人敢说出真相。有人觉得,有钱了,人心就散了;也有人嘀咕,家里房子还是破的,真要贪那么多,何至于如此?外界的风声一天紧过一天,少林寺的大殿牌匾都摘了,刘家人的踪迹也成了谜。一时间,真假难辨,热闹半辈子的家族忽然归于沉默。
4
如今再看,刘应成和释永信,像是同一个人活在两副皮囊里。当初的老实小三,早已不见踪影;而站在舆论漩涡里的释永信,却谁也说不清是真是假。尼龙袋成了谜,家族的沉默成了注脚。村里还是那些老人、老房、老路,“永信路”还在,提起三儿,还是那句“他老实得很”。可少林寺变了天,村里的产业一个个熄火,人心也变得凉了起来。有人叹气,“有钱了,谁还记得当初啊?”也有人不甘,“要真贪了钱,家里怎么还这样?”答案无人知晓。
生活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无数次选择、转身和代价的叠加。
真正的清白,不在于外人怎么说,而在于夜深人静时,自己心里有没有底气。
也许每个人都走过弯路,也许每个家庭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当初的少年和如今的大师,究竟谁才是真实的自己?谁又能说得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