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
百年工运人物记
第三十三期
尉凤英:“总是在跑的铁姑娘”
在国家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前夕,位于沈阳的东北机器制造厂车间里弥漫着机油和铁屑的气味,老式机床发出沉闷的轰鸣。尉凤英站在车床前,眉头紧锁,身旁画满记号的图纸,无声地记录着她漫长而执着的探索历程。
终于,灵感在某个瞬间迸发。她带着工友们改造机床,把单刀切削改制成四把刀切削,当启动按钮按下——银亮的铁屑如飞花四溅,切削声富有节奏地响起。日产构件一下子由800个提高到1.2万个。
1933年,尉凤英出生于辽宁抚顺一个贫苦的煤矿工人家庭。1953年1月,20岁的尉凤英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尉凤英生产的是军工产品,对质量要求高,如果操作不慎,制造出不合格的产品,可能发生事故,后果无法估量。
每天天不亮,尉凤英就到车间,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入厂才3个月的尉凤英,就以自己扎实的基本功,赢得了车间领导的认可,批准她独立操作。
1953年,工厂的任务十分繁重,全厂上下干劲十足。尉凤英当时使用的是旧皮带式车床,她无论怎样加班加点地干,都赶不上老师傅的进度。尉凤英心里十分着急,为了找到操作的窍门,尉凤英经常吃饭睡觉都在车间;吃饭时也不停钻研,她用筷子蘸上菜汤,在桌子上画图。
进厂5个月,尉凤英就成功完成了一项车床技术革新,这项技术革新让工厂产量一下子提高了80%,提前118天完成了1953年的全年生产任务。尉凤英入厂一年就被评为工厂模范,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3月,辽宁沈阳,尉凤英和工人一起研究有色金属冷挤压加工的技术革新项目。工人日报 蔡壮田 摄
从1953年到1965年的12年里,尉凤英带领厂里的技术人员先后完成了“双头双刀”“自动送料器”“六角车床”“半自动开关”“自动送料退料杆”等177项技术革新项目,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她仅用434天就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用120天又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工友们称赞她为“总是在跑的铁姑娘”。
如今,这位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一门心思搞革新的“铁姑娘”也到了耄耋之年,她依然活跃在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一线,先后培养了不少响当当的“劳模徒弟”。她也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多大劲就要使多大劲。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她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成为她一生坚守的信念,也向后人昭示着信仰的力量、奋斗的价值与工匠精神的永恒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