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初年的雍熙北伐战役中,宋朝派出了20万精锐禁军,兵分三路向北进攻。然而,面对辽军的五六万兵力,宋军遭遇了惨败,损失惨重。尤其是东路的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西路的猛将杨业也在战斗中阵亡。从这场失败开始,北宋逐渐放弃了进攻战略,转而以防御为主。 后人分析这场战争时,普遍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统一指挥,导致三路大军各自为战。曹彬指挥的东路大军过于急功近利,未能稳扎稳打,结果先被耶律休哥率领的辽军击溃。东路主力的失败,使得原定的夺取幽州计划彻底泡汤,其他两路大军也只能撤退。
有些人认为,如果曹彬在雄州驻守,等三路军队汇合后再一举进攻幽州,结果可能会不同。但这种想法实在太过天真。从一开始,宋军就处于不利局面,注定了失败。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能忽视两军兵力的差距。宋军主要由步兵组成,而辽军的优势在于骑兵。在步兵对骑兵的对抗中,至少需要三倍的兵力优势,甚至更多。因为步兵在作战时必须为粮道提供额外的保护,而辽军骑兵机动性极强,常常可以通过快速奔袭摧毁敌方的粮草供应。一旦失去粮草,战斗就难以继续。 从宋太宗决定将20万禁军分成三路开始,这场战争就注定了失败。具体部署是这样的:曹彬指挥东路军从雄州北上,目标是牵制幽州的辽军主力;田重进指挥中路军从定州出发,夺取蔚州阻止西来援军;潘美指挥西路军从雁门关出发,目标是占领云州。这三路军队东西跨度过大,如何协调作战呢?在宋代通信不便的情况下,这样的战略部署简直就是个笑话。更糟糕的是,宋太宗因为担心武将造反,未设总指挥,导致各路军队的指挥混乱。东路的十万大军还被进一步分为两路,米信带领五万大军与曹彬的军队并行。这种部署能抵挡住辽军的三万精锐吗?显然不行! 耶律休哥充分发挥辽军骑兵的机动性,集中精锐三万兵力,先后击溃了曹彬和米信的部队。与此同时,辽军灵活穿插于宋军的中西两路之间,极大地拖延了宋军的行动。五万步兵对三万骑兵,结果自然是惨败。东路军的失败导致中路和西路的部队也只能撤退。辽军随后转攻西路,杨业为掩护大军撤退英勇牺牲。有些人认为,如果曹彬缓慢推进,稳步推进,可能会避免惨败。但这也是错误的。实际上,耶律休哥并非因害怕而未南下,而是在等待全军部署完毕后开始行动。辽军的部署是:耶律休哥率三万精骑南下,目标逐一击溃宋军;在幽州以西设置机动部队袭扰宋军的中西两路,萧太后则率大军驻守涿州防守幽州。 所以,不论曹彬是否主动北上,耶律休哥都会发起进攻。史书记载,宋太宗决定攻辽时,仅与少数几位官员商讨了作战计划,而没有与武将们共同商议。这种心胸狭隘、过度猜忌的做法,最终导致宋朝屡次被契丹军压制。 这场战争的失败不仅是因为战术上的错误,更暴露了宋太宗在指挥上的短视与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