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演义》,大家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可能就是关羽那英勇的形象:他手持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英姿勃发,宛如战神。而关羽的豪爽性格和重情重义的品质,也正是让无数人喜爱他的原因。
然而,这位令所有敌人都胆寒的英雄,虽然在战场上勇猛无敌、英勇无双,但却最终未能逃脱阴谋与背叛的命运。关羽临终时,虽然还有一线生机,但他将这根救命稻草送到刘封手中,结果却被无情抛弃,导致了自己最终的死亡。那么,刘封为什么不救关羽?他拒绝援助的行为又为自己带来了什么后果呢? 当刘备成功夺得益州,占领了荆州和益州,成为了实力较强的诸侯时,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逐渐成型。刘备进位汉中王,声势大振,并在汉中大败曹操,名声一时如日中天。然而,这也让盟友东吴的孙权感到了威胁。为了震慑东吴,刘备决定派最信任的二弟关羽驻守荆州。 东吴虽然没有明言要吞并荆州,但一直心怀觊觎。而关羽的存在则让东吴无法轻举妄动。此时,关羽决定北上攻打曹操,但也担心东吴会趁机来犯。东吴的陆逊看到了关羽的担忧,便巧妙地写信给关羽,表达对他的崇敬,并暗示东吴将领也非常佩服他。关羽一向高傲,果然吃这一套,信中语言让他放松了警惕。 关羽因此放下了对东吴的戒备,决定全力进攻曹魏。他带领大军北上,而荆州成了一座“空城”。在攻打曹魏时,曹操挑选了多名将领,但没有人敢与关羽交战。最后,曹操派出于禁和庞德对峙关羽,然而关羽毫不畏惧,施展“水淹七军”之计,大败曹魏大军,还俘虏了两名敌将。 不过,关羽也在战斗中受了伤。就在这时,东吴与曹魏暗中勾结,准备两面夹击他。东吴的吕蒙直接占领了荆州,这让关羽震惊不已,决定带兵回击。可是,曹操的徐晃也追击而来,导致关羽陷入了两面夹击的困境。 孤军作战的关羽最终只能败退至麦城,而此时离他最近的援军,就是由刘备的义子刘封统领的上庸三郡军队。当关羽向刘封求援时,刘封却以刚刚攻下上庸三郡,局势不稳为由,拒绝派兵援助。 刘封在信中解释称,自己刚刚攻下的上庸三郡民心不稳,如果离开可能会引发兵变,甚至可能连自己的兵力都保不住。他认为,自己去救关羽,反而可能无法救回关羽,甚至连自己的军队也会陷入危机。 结果,关羽被东吴吕蒙的军队所杀,甚至将首级送给了曹操。 刘封,这个名字许多人可能并不熟悉。大家更常听到的刘备的儿子是刘禅,因此刘封常常被忽视。其实,刘封的原名是寇封,他小时候父亲去世,便由舅舅刘泌抚养长大。后来,刘备在荆州大败曹仁,攻占了樊城。在一次宴席上,刘封捡起掉在地上的肉吃,刘备问他为何不嫌弃。刘封回答说:“天下大乱,百姓和士兵都食不果腹,我们怎么能嫌弃这块掉地的肉呢?”刘备听后十分欣赏他的品格,于是收他为义子,改名刘封。 最初,刘封在战场上的表现令刘备非常满意,因此他被派去驻守上庸三郡。然而,刘封却在关羽危急时拒绝援助,这让刘备深感失望,甚至在关羽死后,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刘封得知关羽被杀的消息后非常害怕,知道自己免不了刘备的惩罚。于是,他与孟达商量如何应对。孟达早有打算,知道回去领罪必定是死罪,于是他带着自己的部队投降了曹魏。曹操派孟达去攻打刘封,孟达兵临城下时,首先劝降刘封。刘封认为自己是刘备的义子,即使受罚也不会死罪,因此拒绝投降,决定迎战,但最终败北,回到蜀中成都,向刘备请罪。 刘备此时依旧痛失关羽,愤怒之情难以平息。当刘封前来请罪时,刘备心情复杂,既愤怒又无从下手。于是,他与军师诸葛亮商量,如何对刘封进行处罚。诸葛亮认为,刘封虽勇猛,但日后难以驾驭,尤其是在刘禅即位后,可能威胁到刘禅的皇位。因此,刘备决定让刘封自裁,以此来避免后患。 最终,刘封在悔恨中自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刘备杀刘封的原因,表面上是因为刘封拒绝援救关羽,导致关羽最终死于麦城;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刘备担心刘封日后可能威胁到刘禅的权力,为了稳固刘禅的地位,刘备不得不除去这个强势的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