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人对名字的重视从未改变。古时,人们通常会有姓、氏、名、字、号等多重称谓。例如,苏轼的名字为“子瞻”,号“东坡居士”,其中的字与号都赋予了他不同的身份和社会角色。
尽管名字、字和号的变化不断,姓氏却始终未变。姓氏承载着家族的延续与传承。最初,姓与氏在功能上各有分工,它们的合并始于秦朝之后。时至今日,虽然我们通常通过询问“姓什么”来了解他人的身份,但鲜有人再问“是什么姓氏”。那么,今天的人们是否仍然拥有“氏”字?这些姓与氏又有什么不同,它们的起源又是如何呢?
姓
《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姓,人所生也。”显而易见,姓的字形中带有女字旁,因此普遍认为姓源自母系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生活在部落中,血脉的延续由母系血缘关系决定,因此子女通常以母亲的姓为继承,而对父亲的姓氏知之甚少。传说中,大禹的母亲因食用薏苡而怀孕生下了大禹,因此大禹的姓氏为“姒”,其字旁正是女字旁。
在古代,血缘关系与婚姻关系大多是以母系为主,因此上古时期的最古老姓氏如姬、姚、妫、姒、姜、嬴、姞、妘等均带有女字旁。这些姓氏承载着母系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传统。
氏
《通鉴外纪》中对“氏”的解释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简单来说,氏是对血脉分支的进一步划分。姓代表着共同的血缘,而氏则是这一血脉中更细致的分支。以周朝为例,周天子将自己的兄弟分封到不同地区,这些分封的亲属便以其封地名作为“氏”,比如“周”姓的子孙可能因分封而产生如“晋”氏、“卫”氏等多种氏族。
从这个角度看,氏实际上是因封赐而来的,它代表了不同的地理与社会身份。在古代,只有王室贵族或显赫的家族成员才同时拥有姓与氏。而普通百姓通常只有姓,没有氏。
随着历史的发展,姓与氏最终逐渐融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从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开始,姓与氏的区分渐渐消失,二者合二为一,成为了家族的唯一标识。姓氏的统一不仅标志着社会阶层的变化,也象征着平民地位的提升与人类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