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这个名字听起来很优雅,但他却是秦朝历史上最为悲惨的角色之一。秦始皇死后,赵高、胡亥和李斯三人联手,伪造了一道诏书,逼扶苏和蒙恬自杀。扶苏接到诏书后毫不犹豫地自尽,而蒙恬则心生疑虑,要求复核,并未立刻选择自杀。
蒙恬曾劝扶苏,不要轻易相信这封来自使者的诏书,是否其中藏有阴谋需要再三确认,应该等候重新请示再做决定。但扶苏并未对使者的急迫态度产生怀疑,最终还是选择了自杀。这种反应展示了扶苏与蒙恬在处理事情时截然不同的态度。遗憾的是,蒙恬虽然没有立即死去,但在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最终也被逼迫自杀。
那么,作为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为何在收到这封诏书后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自杀呢?
一、扶苏不知秦始皇已死,认为这是父亲的意愿
扶苏之所以会立即做出自杀的决定,首先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秦始皇已经去世。虽然这封诏书是赵高、胡亥和李斯伪造的,但它经过了正规的流程,外人无法察觉任何异常。在秦始皇的政权下,诏书大多数由李斯或赵高代写,然后加盖玉玺才能生效。李斯的书法举世闻名,而赵高的书法也不逊色,两人都擅长写小篆。扶苏在看到这封诏书时,能够判断这一定是李斯或赵高的笔迹,而他们两人一直是秦始皇信任的官员,扶苏没有理由怀疑这封诏书的真实性。
更重要的是,掌管印玺的是赵高,他完全可以伪造这封看似正规、内容合理的诏书。扶苏并不知道秦始皇已去世,他看到诏书上的内容和盖章后,认为这就是父亲的旨意,除非他能确认秦始皇是否死了,否则他别无选择,只能遵从命令,接受死亡的命运。
二、诏书的内容与秦始皇的风格相符
这封伪造的诏书内容,完全符合秦始皇的性格。诏书中提到,扶苏和蒙恬带领数十万兵力驻守边疆多年,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始终未能有所突破,士兵伤亡严重,而扶苏却多次上书批评父亲的政策,表达不满,甚至要求解除外放,回京继位为太子。诏书最后宣布,扶苏因“不孝”而被命令自杀,蒙恬也一同被召回自尽。
扶苏清楚自己的处境,他知道自己并非因为战争失误而被责罚,而是因为多次直言劝谏秦始皇,引发了父亲的怒火。秦始皇曾因扶苏的直言劝阻对儒生的严苛处置而对其不满,最终将扶苏流放至上郡作为监军。扶苏不解父亲的心意,试图用儒家的思想劝说秦始皇,最终使得他失去了父亲的宠爱。因此,当扶苏看到这封诏书时,认为其内容并不出奇,便决定按照命令自杀。
三、扶苏仁爱懦弱,崇尚儒家
扶苏的个性和他选择自杀的决定密切相关。史书中记载,扶苏性格刚毅而勇武,但也非常信任他人,且重视士人和义气。他的崇儒思想深深影响了他的决策和行为。苏轼曾认为,扶苏之死与他对父亲的“仁孝”之情密切相关。扶苏深知自己无法违背儒家伦理,尽管他身处险境,仍无法违背自己对父亲的忠诚和责任。
而张居正则认为扶苏过于仁懦,如果他继位,可能会废除秦始皇的法家思想,恢复一些传统的制度,无法挽救秦朝的局势。扶苏不仅劝秦始皇宽容儒生,还提出“天下未安,儒生尚学习孔子之法,陛下严罚恐怕会激起民怨”,这种儒家的思想让秦始皇感到愤怒。扶苏的性格使他无法做出反抗的决策,而只能选择自杀,以免违背他所认同的道德准则。
结语
扶苏的悲剧不仅仅在于他失去了父亲的宠爱,更在于他未能洞察父亲身边的权臣们的阴谋。即使身为长子,他依然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尽管他的死与他忠诚的品格和儒家思想有关,但也因秦始皇的暴政和朝廷的权谋使得他走向了这一不幸的结局。在那个封建社会,扶苏的选择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权力斗争和家族恩怨的夹缝中,他的悲剧究竟能否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