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赵寿山的故事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他的忠诚与英勇深深烙印在这场浩大的抗战之中。
在1937年7月,赵寿山带领的第17师便迎来了真正的战斗——抗击日军侵略。时值国难当头,赵寿山毅然决定参与到这场捍卫国家尊严的战争中,他激励着部队准备为国捐躯。他曾说过:“抗日怕流血,何必出潼关。”这句话成为了赵寿山战斗精神的真实写照。
赵寿山毕业于陕西陆军测量学校,并曾担任过冯玉祥部下的少校参谋。在西安事变后,他所领导的部队被迫经历了多个变动,最终成为国民党陆军的一部分。尽管装备简陋,训练不足,但赵寿山与他的部队始终坚守着最重要的使命——捍卫祖国的土地。
1937年,日军的精锐部队——龙山师团,向娘子关发起进攻。赵寿山的第17师虽然装备不济,士兵们也几乎没有经过充分训练,但他们凭着坚韧的精神,死守阵地。雪花山与乏驴岭成为了激战的前线。
日军的猛烈攻击没有让赵寿山的部队退缩。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赵寿山亲自指挥,亲临一线,带领部队拼死抵抗。尽管伤亡惨重,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
战斗中,有些指挥失误造成了局势的波动。特别是在102团团长未经请示就擅自离开阵地,导致雪花山失守,赵寿山亲自下令枪决了失职的指挥官,以示军令如山。
赵寿山带领部队在雪花山与日军激战数日,虽然最终不得不撤退,但赵寿山的勇气与决心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里。此次战斗虽然失败,但17师的坚持让敌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甚至让日军的指挥官都感叹:“敌人顽强抵抗,战斗没有进展。”
赵寿山的身体几近崩溃,但他的精神未曾动摇。撤退时,伤势严重的赵寿山被士兵用竹竿抬着离开,头发因长时间的战斗而变白,他成了一个真正的战斗英雄。
赵寿山的第17师,经历了九个昼夜的激战,最终只剩下2700多人,士兵们几乎全都是来自陕西的英勇儿女。战斗结束后,整个陕西省都为失去的英雄们设立了灵堂,以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魂。
此次战役后,赵寿山继续参加了多场抗日战斗,他的部队也成为了国民党军中的王牌之一。然而,赵寿山对蒋介石的不满并未消退。他一直认为,蒋介石的政策过于重视内部安稳,而忽视了外部的敌人。在西安事变中,赵寿山曾帮助解除了蒋介石的控制,且积极支持抗日。然而,蒋的冷待让赵寿山彻底决定加入共产党的行列。
赵寿山的忠诚与勇气,成为了抗日战场上的一段传奇。他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显著的胜利,后来还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青海省省长、陕西省省长。直到1965年,他在北京病逝,享年72岁。赵寿山的事迹,被许多人铭记,他的英勇与忠诚,至今仍为后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