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皇位的继承往往充满了血腥的争斗,很多时候不是心甘情愿的“禅让”,而是出于迫不得已。传说中的尧、舜、禹禅让,更像是美好的寓言。回顾几千年的历史,权力的争夺一直是最残酷且不可避免的主题。而对于唐朝的李宪来说,他并不具备与李隆基对抗的实力,因此最终选择了“让位”给弟弟李隆基。
李宪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原名李成器。从理论上来说,他有两次机会登上帝位,但现实的政治斗争却让他错失了这些机会,甚至可以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不得不做出让步。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除了李显的皇位,改立李旦为皇帝。尽管当时李宪只有6岁,但他被立为太子,母亲刘氏也被册封为皇后。从表面上看,李宪似乎顺理成章地会继承皇位,但实际上,李旦虽被称为皇帝,但他的权力并不稳固,甚至在位后不久就被软禁了。六年后,武则天自封为皇帝,李旦被降为“皇嗣”。这样,李宪也仅仅是一个藩王。
到了710年,中宗李显去世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手清除韦后集团,李旦再次登基为帝。照理说,李宪应当是继位的首选,但此时立太子的问题变得复杂。李隆基在韦后集团清除战中居功至伟,而李宪却在背后默默无闻,始终未能出头。基于“论功行赏”的原则,很多朝臣支持李隆基成为太子,特别是李隆基的支持者,认为他才是最适合的人选。李宪则显得有些孤立无援,几乎没有人力挺他。
李隆基很清楚,自己与李宪相比在名分上不占优势,但他也知道,若公开争夺太子之位,可能会惹来杀身之祸。因此,他选择低调谦让,表面上支持李宪成为太子,这让李宪的处境变得更加复杂。尽管李宪表面上不显山露水,但他心里知道,这种时局对自己极为不利。倘若不“让位”,他极有可能面临和李建成一样的结局——死于兄弟之手。
最终,李宪选择了“让位”,将太子之位拱手让给李隆基。这一举动避免了可能的兄弟争斗,也让李宪避免了类似李建成的悲剧结局。李宪的让步,不仅是智慧的体现,也让李隆基心存感激,毕竟若李宪不愿退让,李隆基即便后来成为皇帝,过程也可能更加艰难。
李宪之所以改名李宪,是为了避开母亲窦氏的谥号“昭成皇后”,这个细节也透露出当时宫廷中的复杂关系。最终,李宪于742年去世,李隆基为其追赠谥号“让皇帝”,这既是对李宪退让行为的认可,也暗含了李隆基自己通过继位来历的反思。
总的来说,李宪的“让位”既是唐朝权力斗争中的一段重要插曲,也是李宪个人宽容和睿智的体现。这个历史决策不仅让唐朝避免了一场内乱,也为李隆基的帝位稳定打下了基础。李宪的决定,虽然让位,却也为自己赢得了长久的尊敬和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