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3日,120师358旅716团收到一份绝密情报:一支约700余人的日军队伍,将从高洪口返回五台县城。团长黄新廷一听,立刻认为这是一个伏击良机,马上向旅长张宗逊请示,准备打一仗。
张宗逊没有马上点头,他冷静地把双方兵力、地形和后勤都算了一遍。张宗逊觉得,胜算并不确定;而且最理想的伏击点只有20公里远,但716团离那里还有六十多公里,赶不一定能提前部署好阵地。于是他把这些顾虑和判断向师长贺龙汇报,请示是否行动。
贺龙同样谨慎。他考虑到我军总体力量偏弱、时间和距离都不利,觉得从安全角度出发,不宜贸然出击。贺龙的意见是:这仗不打。
但716团内气氛却截然不同。几天前,日军曾突袭我晋察冀二分区的5大队新兵营——由于没有武器,近两百名新兵在近身搏杀中牺牲。全团官兵得知后愤慨难平,誓要给牺牲的弟兄讨回公道。正是这股复仇心和战斗热情,驱使黄新廷坚持要打仗。他派出侦察连长和参谋连夜踩点,终于在一个名为滑石片的地形处选定了伏击位置:地势隐蔽,进退有据,适合埋伏。
张宗逊将师长的决定传达后,黄新廷不得不面对上级命令与将士情绪之间的矛盾。他也明白上级顾虑有理:我军力量弱、突发情况难以保证万无一失。但他心里有另一种判断——即便打输了,凭借有利地形和熟悉环境,也能保证撤退,不至于全军覆没。思虑再三,黄新廷决定冒险一搏。他拍板对参谋说:“这一仗我打定了,输了算我的。”
随后,716团先头部队在冰雪中连夜急行军四小时,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对地形的熟悉,抢先到达了伏击地点,并迅速构筑简易工事。天刚蒙蒙亮,伏击部队与日军遭遇,火光与硝烟很快在山谷里交织起来。张宗逊见状,立刻向贺龙报告战况,并紧急调派增援,希望把握战机。
贺龙在指挥席上也高度关注战局,他反复电话嘱咐要留足预备队,并命令附近部队一律增援,不惜投入一切力量支援716团。各部配合得当,形成了包抄与打击合力。
结果是辉煌的胜利:在716团和其他部队的共同努力下,日军损失惨重,百余人被击毙;我军缴获战马百余匹、6门大炮、300多支步枪以及大量弹药。胜利的消息像冬日里的火堆一样,温暖了每个参战官兵的心。
战后,贺龙急拨电话给黄新廷,声音里先是严厉的责备:“黄新廷,你竟敢擅自行动!”黄新廷也不示弱,半开玩笑地回应:“师长,是你说的‘有胆就干’—我就是有胆!”贺龙听后先是沉默,随即说出一句关键话:“这次胜了,我就不处理你。但把缴获分一些给兄弟部队,不要独吞。”原来,部分战利品被716团先行保留,引起了兄弟部队不满,最后上报到了师部。
在贺龙的命令下,黄新廷只得分出一部分弹药和物资,和支援部队共享战果。事件平息,但这一仗的教训与荣耀都深刻留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在严峻的战争环境中,慎重与果敢并非对立,适时的冒险配合周密的支援,可以换来意想不到的胜利;而战后公正分配战利品,则关系到部队团结与长期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