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包青天》等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多人对宋朝的官职都有一定了解,尤其是庞太师、开封府尹和八贤王等职务。影视剧中的这些人物似乎拥有各自的强大权力,给人的感觉是,王爷最大,其次是太师,最后是开封府尹。但现实中的宋朝官职与影视剧中的设定有很大差距,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宋朝的官制。
首先,关于“王爷”这个称号,影视剧中它通常被视为仅次于皇帝的最大荣誉。然而,在宋朝的历史中,王爷实际上并非官职,而是一种爵位。这个爵位不仅属于皇族,也可以授予大臣。根据史料记载,宋朝的爵位分为12级,分别是: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和开国男。这些爵位中的“公侯伯子男”是大臣可以争取的,具体授予标准为:2000户以上为公,1000户以上为侯,700户以上为伯,500户以上为子,300户以上为男。
此外,皇帝的兄弟们会被封为“亲王”,影视剧中的“八贤王”正是这个范畴。亲王的儿子则称为嗣王,其他宗室亲戚则可能被封为郡王。可以说,王爷这个称号是荣誉性的,虽然地位高,但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因此,王爷们不能像八贤王那样直接影响朝政。
接下来是“太师”。宋朝承袭了唐朝的制度,实行了“三师三公”制度。三师包括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则是太尉、司徒和司空。虽然这些头衔也很尊贵,但它们并不像爵位那样涉及土地封赏,通常是授予具有实权的大臣或皇家成员。例如,蔡京、童贯和秦桧曾任太师,燕王和越王曾任太傅。总的来说,太师是最高的荣誉职位,且是“一品衔”,但它并不等同于实权官职。
再来看宰相。宋朝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宰相,而是通过多个拥有宰相职能的官职来代替。通常,宰相的真实称谓为“宰执”,即宰相与执政的统称。最具权力的职位是“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为“参知政事”。随着历史的发展,宋朝还设立了“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等职务,通常这些职位是授予资深老臣的荣誉称号。
在这些职位中,“使相”往往由亲王、枢密使、节度使等担任,而“平章军国重事”更多的是给老臣的荣誉称号。因此,若要比较这些职位的高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比如,虽然八贤王可能同时担任宰执、亲王及太师等职位,但他并不一定有实际的政治权力。如果三位纯粹的官员分别担任这些职务,那么亲王的荣誉最高,但并无权力;太师则有历史资历和荣誉;而宰相虽然地位较低,但实际掌握权力。
除了这些官职外,开封府尹也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职务,尤其是在影视作品中,包公以这个职务打击腐败,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那么,开封府尹究竟是什么样的职务呢?
开封府尹负责的是都城的行政、司法和民生事务,是一个非常权力大的职位。根据宋朝的官职等级,开封府尹的职务相当于一品到二品之间,地位相当尊贵。不过,开封府尹并非常设职位,通常由储君担任。例如,宋太宗在即位之前也曾担任过开封府尹。而在五代十国到宋朝的过渡期,开封府尹常常被认为是储君的职务。
那么包公担任的“开封府尹”职位,是影视剧虚构的吗?其实并不是。历史上确实有“权知开封府尹事”这一职务,包公、寇准、欧阳修等人曾担任过这个职务。不过,影视剧中省略了“权知”这两个字,造成了误解。由于“权知开封府尹事”并不是固定职位,它的等级可以有很大差异。如果是皇族成员担任这一职务,通常是从一品到二品;而普通官员担任时,职务等级通常为从四品。因此,包公担任开封府尹时,实际上是以从四品的身份担任这一职务。
最后,关于包公的职务与六部尚书的比较,虽然六部尚书的名头是“正三品”,看起来高于包公的职务,但在实际权力上,六部的尚书们大多只是名义上的职位。例如,户部尚书虽然在名义上重要,但由于财政由三司总管负责,户部已经没有实权;兵部也被枢密院分割,成为“养老部门”。而刑部和工部的权力也被其他机构分割。相反,像包公这样“权知开封府尹事”的官职,虽然等级较低,但实际掌握的权力远高于许多名义上职位。
综上所述,宋朝的官制与影视作品中的描绘有很大不同,真正的历史复杂且多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