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宋史》的记载,岳飞在北伐过程中采取了兵分三路的战略部署。东路由张宪指挥,目标是进攻河南的中原地区;西路由牛皋带领,骑兵和步兵沿伏牛山脉前进,以充分利用山地地形,弥补金军骑兵的优势;而岳飞则亲自带领中路主力,深入金军的后方,并与东西两路军协同,形成夹击之势。
最初,岳飞的北伐进展顺利。军队先后攻占蔡州、颍昌,并成功收复了陈州。岳飞所指挥的中路军也在颍昌与金兀术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成功击败金军,推进至朱仙镇。如果继续等待东西路军汇合,再调动其他宋军与义军协同作战,宋军有很大的机会围攻金军的首都——开封,重新收复失土。
然而,就在局势一片大好时,宋朝却发布了十二道金牌,要求岳飞撤回京城。这一命令让岳飞失去了最好的机会,他无奈地感叹:“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此事在历史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对这一局面感到愤懑,纷纷指责秦桧是导致这一悲剧的主谋,同时也批评高宗昏庸,认为这为宋朝日后被蒙古灭亡埋下了伏笔。然而,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从史实和逻辑出发,深入分析。
首先,十二道金牌的故事已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传奇。然而,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岳飞已经收到了十一道金牌,为什么在接到第十二道金牌时,他依然选择撤退,并放弃已经收复的城池呢?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认为,岳飞的撤兵是因为高宗在秦桧的挑唆下,怀疑岳飞功高震主,甚至害怕岳飞迎接二圣回京,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安全。岳飞一贯被认为是愚忠的典型,他坚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士大夫气节,这也成为许多人认为岳飞因“十二道金牌”而被迫撤兵的原因。
然而,这种看法过于低估了宋高宗的眼光与岳飞的决断力。赵构,这位在北宋灭亡之际凭借自己的力量重建南宋的帝王,怎会是一个短视、胸怀狭隘的君主?他不可能在金国未灭之前,就开始策划除掉有功大臣的阴谋。最直接的证据便是,宋将刘锜在顺昌之战时,收到高宗的御笔命令:“刘某择利班师”。尽管刘锜未听从命令,但最终胜利并未受到惩罚,反而得到了高宗的嘉奖。这充分表明,赵构若看到岳飞有收复失地的能力,必然会支持他,甚至利用这一战功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非因恐惧而处处为难。
再看岳飞,历史上的岳飞并非如小说中所描述的那般愚忠守旧。岳飞从市井底层一路拼搏,最终才获得了如今的地位。他的军功显赫,几次因不满朝廷的决策辞职隐居,最终每次都是高宗亲自派人求和,把他劝回。这样一个有主见、有能力的人,怎会因十二道金牌而放弃胜利?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岳飞撤兵的唯一合理解释便是:他确实不得不撤兵。许多人误解了一个基本概念:即使高宗完全支持岳飞,岳飞依然无法凭借仅有的六万岳家军,轻松击败金军并收复失地。为什么呢?
根据《金史》的记载,金军在南下过程中,虽然金兀术和部分金兵参与其中,但大多数兵力来自伪齐和叛变的北宋军队。金军的骑兵优势在平原上无法完全发挥,岳飞在攻占一些城市时虽然暂时获得了胜利,但面对金军的主力,特别是在河南平原上,金军的兵力庞大,岳飞的六万大军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即使岳家军战力强大,也难以与金军主力对抗。
因此,岳飞的撤退并非源自忠诚或妥协,而是出于理性的军事判断。当岳飞面临三四十万金军主力时,他深知以自己的兵力无法在平原上与敌军对抗,若继续硬拼,结局极可能是惨败。
我必须强调,这并不是为秦桧辩护,而是对岳飞的历史地位与军功的尊重。岳飞的勇敢与智慧是毋庸置疑的,他在郾城和颍昌的战役中顶住了金军的进攻,取得了显著成绩。相较于其他宋军的失败,岳家军的表现无疑是值得称道的。
因此,所谓的“十二道金牌”更多是后人附加的演绎。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岳飞的撤退是基于现实的军事形势,而非仅仅因为忠诚或权谋。岳飞最终的悲剧,也为我们留下了值得深思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