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度达到与美国匹敌的强大实力,但它仅存在了69年。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后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并解散了苏联共产党。接着,红旗从克里姆林宫的塔楼上落下,苏联宣告解体。
很多人将苏联的解体归咎于戈尔巴乔夫,但实际上,背后真正的推动者是叶利钦。他可谓是亲手摧毁了苏联,最终成为了俄罗斯的首任总统。那么,为什么叶利钦会选择让苏联解体呢?他不应该更渴望成为苏联的总统吗?
叶利钦为何选择解体苏联?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叶利钦的选择。在苏联解体之前,叶利钦只是俄罗斯——苏联一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相当于一个省的省长,这样的职位无论如何都不能被称为独立国家的总统。然而,一旦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出来,叶利钦不仅能成为新生俄罗斯的总统,还将成为该国的开国元勋,永载历史。因此,叶利钦不顾一切地推动了苏联的解体。
当然,权力的诱惑只是叶利钦推动解体的一个因素。实际上,苏联末期存在的种种经济、政治问题才是问题的根源。
苏联的经济困境
在苏联后期,经济低迷、通货膨胀严重、官僚腐败横行,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钱的购买力几乎为零,很多人仅靠最低救济维持生计。虽然斯大林通过铁腕手段,使苏联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了强大的军工大国,但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对斯大林政策的全面否定,象征着苏联的衰退趋势。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社会动荡加剧,西方的“先进理论”渗透进来,苏联的意识形态和信仰体系逐渐瓦解。
叶利钦与当时许多苏联人一样,深感这个腐朽的苏联无法拯救,认为苏联的未来已经没有希望。作为一名政治家,叶利钦的目标是通过改革改善经济,但他对改革的方式并不清晰。即使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试图推动国家的变革,却在体制内的阻力面前寸步难行。叶利钦认为,只有通过彻底打破现有苏联体制,才能进行真正的改革。
西方国家的诱惑
苏联内部的困境让俄罗斯逐渐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在西方国家长期围堵和冷战压力下,俄罗斯的经济逐渐滑入困境。叶利钦认为,苏联一旦解体,俄罗斯将不再肩负其他加盟共和国的重担,可以重新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西方国家也会停止对俄罗斯的封锁和制裁。他甚至天真地认为,一旦俄罗斯转型为资本主义国家,西方世界会把俄罗斯视为“兄弟”,并为其提供援助。
然而,叶利钦并未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正中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圈套。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不仅拒绝了俄罗斯加入北约的请求,还迫使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导致俄罗斯经济一度崩溃,民众生活水准大幅下滑。更糟糕的是,叶利钦纵容车臣分裂,国内局势一片混乱,国家经济遭到掠夺。苏联时代曾是一个超级大国,解体后的俄罗斯却急剧衰退,成了一个三流国家。民众对叶利钦的评价极其低,尽管在苏联时期他曾因敢于反对官僚制度而受到支持,但他担任俄罗斯总统后,带来了社会动荡和经济崩溃。
叶利钦的历史评价
苏联解体时,曾举行过公投,结果90%的民众反对解体。但叶利钦无视民意,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签订了“别洛韦日协议”,最终将苏联解体。他的这一行为并非出于国家的利益,而是为个人的政治利益服务。这不仅是对国家的背叛,也源于当时苏共上层的腐化堕落。
解体后的俄罗斯进入了深刻的危机,经济停滞,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叶利钦本可以避免这一切,但他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而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家的解体往往源于内部腐败和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俄罗斯正是深受其害。
总结
苏联的解体,不仅仅是叶利钦个人权力欲望的驱使,也有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其施加的压力。在经历了这样一段历史后,我们应从中汲取教训,防止类似情况在任何国家和民族中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