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晚年的一个错误决定,直接影响了大明江山的命运,并加剧了家族间的内斗。这一决定便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而不是自己的儿子们。这种传位方式在历史上非常罕见,朱元璋虽然智慧过人,但在继位问题上却犯了大错。 朱允炆登基后,着力削弱藩王的权力,但效果并不如预期。过度压迫藩王最终导致了朱棣的叛乱,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并成功从侄子手中夺得了皇位。朱允炆的下落更是扑朔迷离,有人猜测朱棣对他心软,放他一条生路,但更多人认为他在一场大火中丧命。
靖难之役改变了明朝的命运,朱棣从一开始不被看好,到最终获得人心,成为一国之君。尽管朱棣当时起兵的兵力不多,但他明白了拥有兵权才能稳坐江山。而当时的朱允炆,相较于朱棣,也显得孤立无援。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朱元璋当年将皇位传给孙子而不是儿子。多数藩王并不认同这一决定,但由于朱元璋性格多疑,他们大多选择忍气吞声,避免卷入争斗。 然而,朱允炆即位后不久便开始推行削藩政策,意图削弱藩王的权力。藩王们曾是地方的强大统治者,手握兵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势力不断壮大。甚至有部分藩王在朝堂上公开表示不满。虽然朱允炆年轻且政治经验不足,但他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决定通过削藩来重振中央集权。这一决定,也意味着他和藩王们的对立,最终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除了藩王的兵力外,另一支重要的军队驻扎在云南,负责守卫边境。这支军队的领袖是朱元璋的养子沐英,他和太子朱标从小一起成长,关系非常亲密。沐英是少数几位幸存的开国功臣之一,对朱元璋心存感激。然而,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沐英因伤心过度,加上健康状况不佳,也随之去世。那么,为何这支军队没有帮助朱允炆呢?其中一个原因是,沐英去世后,军队的实际掌管者成了沐英的儿子沐晟,而他与朱允炆并没有深厚的感情。尽管他们曾一起长大,但毕竟没有父辈之间那种深厚的情谊。 此外,沐家军与中央的距离较远,如果出兵很可能会遭遇困难,而朱允炆也没有向沐家军发出明确的召令。这样一来,如果沐家军出兵,很容易被怀疑有谋反之嫌。为了保护军队和自身的利益,沐晟最终选择保持中立,并未直接参与到皇位争夺中。 这个错误的传位决策,最终导致了明朝的政权更迭,也使得家族间的内斗变得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