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书法界有两件事比较火,一是上海博物馆举办书法大展,另一件是一位名叫“李明”的小学生因书法走红网络。前者展出了很多精品,令人叹为观止;后者则引发了大众对“江湖体”“童子功”的热议。
其实这两件事是可以结合来看的,正因为李明没有踏踏实实临帖,从历代笔法中汲取养分,所以他的字只能“震撼”到对书法没有什么了解的人,稍有书法知识都会对他的字持负面看法。其实,在这次上博大展中,有一位真正的“少年天才”,此人名为张环。
在草书大师张弼的《学稼草堂记卷》卷首,有四个楷书大字题首“学稼草堂”,它便是出自时年8岁的张环之手。据记载,当时张环因“神童”之名而被举荐入翰林院,名动江南。当他路过松江时,当地名流宴请他并出示此卷,于是张环写下了这四个字。
张弼在题记中写道:“乐清八岁童张环来予云间,而予甥俞寰索书此四字。成化甲辰十一月二日拜圣节回记。东海翁。”张环生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自幼聪慧异常,《光绪乐清县志》记载:“张环,乐清人。以神童举入翰林,为中书舍人。八岁时,能作径丈大字。”
在明代,因书法绝佳而被征召入朝的人不只有张环,姜立纲也是其中一位,他“七岁以能书,命为翰林院秀才”。后人将张、姜二人并称为“明中书法二才俊”。张环并非“方仲永”那样的人,在进入翰林院之后,他得到了更专业的指点,水平突飞猛进,书画双绝,成为宫廷书画家的翘楚。
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集》记载了张环出色的绘画水平:“先大王母方以嘉靖改元周甲子,有绘蟠桃图为寿者,曰张环,笔力遒细,有宋元人风概,而世不多传,其品故在妙能间……予自先君殁,不幸废视,家藏殆尽,得此如还珠返璧,悲喜不胜,亟付装潢家,表而新之。万历甲寅四月初五日。”他还将张环的画作视为至宝。
张弼的六世孙张安茂甚至认为整卷草书都比上张环这四个字:“此余先高祖东海翁之真迹也,家藏数种不及此题署四字。何时得结一草堂,种竹万竿,负锸荷锄以承先志。时丙戌六月识。六世孙安茂。”
张环的楷书以颜真卿、柳公权笔法为基础,有颜楷之笔画浑厚雄健、中锋行笔以及柳体之结构紧结、内紧外松,笔力强健,结字精良,墨色浑古,即使是当今书坛的专家、书协的会员,恐怕都没有这位8岁孩童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