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它与真正的历史有很多差异,但比我们直接读历史书要更有趣。三国中的两位关键人物,曹操和刘备,是极为热门的角色,他们的性格截然不同,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番。
一、少年眼中的刘备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大多数人都会对曹操产生厌恶,反而喜欢刘备。虽然知道最后曹操是胜者,我们依然坚定支持刘备。现在回想起来,刘备到底凭什么能让我们这么迷恋他?其实,少年时我们并不完全喜欢刘备这个人,而是喜欢他身边的人物:忠诚的关羽、听话的张飞,还有智慧过人的诸葛亮。我们崇拜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觉得既然诸葛亮都支持刘备,那我们也应该支持他。我们羡慕刘备、关羽和张飞的“桃园三结义”,自己也曾幻想和朋友一起模仿结义。我们感动于刘备三次亲自去茅草屋请诸葛亮出山,心中希望自己也能有一个智者,能够三番五次地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共同平定天下。那个时候,我们爱的是刘备所代表的团结与豪气,而不是他这个人。
二、长大后为何对刘备失望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逐渐发现刘备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少年时的理想和豪情,随着经历的积累而发生了变化。我们开始注意到,刘备似乎总是在哭,开心也哭,伤心也哭,几乎成了个“水做的人”,比起女人来都显得脆弱。我们也逐渐意识到,刘备并不适合当一个领袖,关羽、张飞、诸葛亮这三位人物如果跟着曹操,显然会有更好的前途。
刘备虽然讲义气,但在关羽被杀后,想要和吴国彻底决裂,他没有考虑到蜀国未来的发展。作为一国之君,他不能只为自己的兄弟报仇,而忽视了身后成千上万的士兵和百姓。如果只是个人,他当然可以为了关羽不顾后果,但他身为蜀汉的皇帝,不能那么自私。我们曾经简单地认为刘备要复兴汉室,后来才发现他其实也有自己的私心。因此,刘备的性格更适合年轻时崇拜,而我们长大后,理性思考增多,才会发现他考虑问题不周全,缺乏从大局出发的眼光。我们也发现,刘备并没有我们理想中的那种全能:智谋上依赖诸葛亮,战斗上依赖关羽和张飞,自己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能力。这种认知让我们不再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三、对曹操心态的转变
小时候,我们厌恶曹操,觉得他是个大奸臣,借助天子权力来控制天下,目标只是让自己更强大。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喜欢曹操,是因为他非常真诚。刘备一心想着复兴汉室,但其实他和曹操的心思差不多,都是为自己在乱世中谋生存。曹操直言不讳,做事也非常实际,不掩饰自己的目的。而刘备则总是以“兴复汉室”的口号来赢得支持,实际上他和曹操一样心怀野心,只不过他更擅长伪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刘备”越来越多,那些虚伪和做作让我们越来越反感,而曹操那种真性情、不做作的表现反而变得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