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1995年的初夏,山西当地的农民老李和往常一样在自家的梨园松土,可是锄着锄着他就发现不对劲了,自己梨园的地下居然有块坚硬的大石头。
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移开大石头之后,才发现石头底下居然是一具具骸骨,吓得他当场就报警。
长平之战的遗址就这么被发现了,而随着一具具骸骨出土的,还有一些石碑以及其他珍贵的第一手史料,这些发现在当年再度掀起了学界有关长平之战的讨论。
赵括究竟是草包吗?
千百年来,赵括一直都是“老子英雄儿混蛋”的典型,他的父亲赵奢打败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而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则把赵国的家底都赔了个干净,差点就让赵国提前亡国,千百年来都被人认为是眼高手低的纨绔子弟。
然而,当我们细细梳理史料,特别是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时,会发现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无论是《史记》还是《资治通鉴》对赵括的评价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最终的失败,但如果我们研究赵括的履历就会发现,他绝对不是什么草包。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除非有极特殊的情况出现,否则一个草包是不可能成为几十万大军的统帅的。
赵括出身于军旅世家,自幼熟读兵书,据说他对兵书的理解甚至比父亲赵奢还要透彻,讨论兵法的时候,就连他父亲都不能对答,理论知识十分扎实。
年少时,他还和父亲参与了阏与之战,而且还在阏与之战中立下大功,对秦国的实战经验也有。
于是当赵王决定换下老将廉颇,任用赵括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同意这个决定,可是却有一个人坚决反对,这个人就是赵括的母亲。
赵王不解,亲自登门拜访赵母,为什么外人都同意你儿子担任大军统帅,你这个当母亲的怎么就不同意了呢?
人言知子莫若母,赵母对自己的儿子的认识显然比其他人要更加透彻,她认为自己的孩子可为将攻城略地,但不可为帅掌管千万将士的生死。
赵括坦白来说比他爹还聪明,但是却因为年纪太轻而缺乏恭敬心。
孙子兵法有云:
“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战场,统帅的一个决定就可能影响数十万人的生命,甚至会影响一国的国运,而赵括这孩子,却把打仗这么一件严肃的事情说得这么儿戏,我实在是不放心他啊。
可是赵母的忠告赵王并没有听进去,还是坚持要让赵括统帅赵军,拗不过的赵母只得同意。
在邯郸的夕阳下,赵母登上城头,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似乎已经意识到这场战争的结果了……
身死兵败,背负千古骂名
赵王之所以要换下廉颇,是因为他需要一个年轻的、能打胜仗的将领,和秦国速速决战。
因为当时的赵国已经耗不起了,四十万人的人吃马喂、后勤补给,说是日费千金也不为过,继续耗下去赵国一定会垮,立刻决战还有一线生机。
另外一边,秦国也是这么想的,面对这场规模庞大的战争,秦国人展现出了最大的尊重,他们换白起上场了。
关于白起的名号已经不用再多言,他此时已经是功高再难封赏的地步,可是面对事关国运的一战,他们同样也是别无选择。
赵括上场之后,立即一改原来的守势,在试探性进攻取得大胜之后,立即全线出击,直扑秦国大军而来,一时间士气高昂,人声鼎沸。
白起对此似乎早有预料,他不和赵括纠结正面战场上一兵一卒的得失,而是秘密派出五千骑兵,发挥骑兵高机动力的优势,绕后切断赵国的军队和后勤部队。
依托长平战场和周围丹水的地形,最终包围了赵军四十多万部队。
要知道,当时白起手中的秦军也只有四十多万人,孙子兵法说兵力十倍于敌才能包围,而白起却硬生生凭借出色的战场指挥,以及地形,完成了人数1:1的包围。
此时赵军在赵括的带领下依旧没有溃败,赵括在意识到被包围之后,开始让部队分批次地,日夜不停地进行突围。
白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果按照赵军如此高强度不间断的冲击,这个饺子皮迟早得破,于是他只能向国内接着求援。
秦国方面,秦昭襄王在知道白起包围赵军的消息之后,一刻不停地赶往距离长平战场最近的河内地,将河内地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升一等爵位之后,安排他们到长平战场加固包围圈。
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在这四十多天的时间里,这支军队没有溃逃,没有哗变,始终保持着战斗力,让秦军的神经始终高度紧张。
直到赵括在最后一次突围行动中,中流矢身亡,失去主帅之后,这支军队才选择投降。
结语
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赵括多有微词,但是还是如实记载了战损情况,在赵国不间断的猛攻之下,秦国在长平之战死伤过半。
赵括率领的赵军,在绝境中给秦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
以至于战后秦军已经无力乘胜追击,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的计划被迫推迟。这样的战损比,绝不是一个无能的草包能够做到的。
如果赵括没有死于那支暗箭呢?如果他能够率领一部分精锐突围成功呢?说不定长平之战的结果就将改写。
参考:
《史记·白起列传》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高平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_高平市人民政府网
山西长平之战尸骨坑发现者坚守遗址14年_山西晚报
赵括——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战神和军魂_中国国家历史
重看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幻象-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