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建中年间,由于唐德宗的一些错误决策,国家陷入了混乱,先是发生了四镇之乱,接着又爆发了泾原兵变,几乎让唐朝走到了灭亡的边缘。幸运的是,有一群忠诚的将领奋勇作战,最终平息了这场动乱。在这些将领中,有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他甚至被封为王。然而,时隔百年后,这位将军的曾孙却参与了颠覆唐朝的行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改姓为李 这位将军名叫李抱真,他的祖先安修仁世居武威姑臧,在隋朝末年,安修仁曾帮助李轨起义。唐朝建立后,安修仁捉拿了李轨,将河西地区献给了唐朝。李渊十分高兴,立即封安修仁为左武候大将军、申国公。安修仁的后代分为两部分,大多数人居住在京城,习文儒,逐渐与士人通婚,形成了浓厚的士风;而少数后代则留在河西,其中包括李抱真和他的兄弟李抱玉。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抱真堂兄李抱玉屡建战功,官至泽潞节度使、御史大夫和兵部尚书。由于与安禄山同姓,李抱玉为此感到羞耻,向唐代宗请求赐姓“李”,并将家族迁至京兆府长安县。唐代宗应允了这一请求,李抱真因此改姓李。李抱真一直在堂兄的幕府中担任职务,并曾多次晋升,最终成为汾州别驾。 二、中兴名将 当仆固怀恩发动叛乱时,朝廷局势动荡不安。李抱真回到京城,向唐代宗献策,提议恢复子仪之位,以免发生战斗。唐代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重新启用了郭子仪,成功地平定了叛乱。此后,李抱真被任命为怀泽潞观察使留后,负责山东地区。他察觉到山东必定会发生动乱,于是在任内加强军备,选拔精壮,训练军队,准备应对可能的危机。他将昭义军建设得如日中天,士气高涨,成为当时最强的步兵军。
唐德宗即位后,藩镇之乱爆发,形势危急。李抱真率领昭义军保卫山东,他不仅与外敌作战,还内部整顿军队。他的军队深得士兵爱戴,屡次击败叛军。李抱真成功劝说王武俊与自己合作,接着在经城东南大破朱滔的叛军,斩首三万余人。唐德宗得知后,加封李抱真为义阳郡王。 三、后裔覆唐 794年,李抱真因服用丹药毒发而死,享年62岁。他在唐朝的忠诚事迹被世人铭记,在许多藩镇叛乱之际,他始终捍卫唐朝。然而,李抱真的曾孙却参与了推翻唐朝的阴谋。李抱真的后代大多做了官职,直到曾孙李振这一代,家族逐渐衰落。李振屡次参加进士考试,但屡屡失利。后来,他经过汴州时,拜访了当时的节度使朱温,二人很快建立了深厚的关系。李振成为朱温的谋士,并为朱温出谋划策。 在李振的策划下,朱温逐渐干预朝政,控制了唐朝的皇帝。905年,李振怂恿朱温在六月发动政变,导致三十多位唐朝重臣被杀。李振甚至冷笑着说道:“这些人自以为清流,应该投身黄河,永远成为浊流。”朱温也笑着同意了他的建议。李振的结局如何?他最终如何收场呢?这便是一个悲剧的转折,源于李抱真忠诚的家族,最终却由曾孙之手推动了唐朝的覆灭。 参考资料: 1.《旧唐书》; 2.《新唐书》; 3.《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