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简单地称大唐时期的胡人为“外国人”,这个概念太现代化了。大唐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而帝国的特性之一就是统治范围内存在不同文化认同的民族。因此,以汉人为主体的大唐,自然会起用许多胡人将领和官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历史传统的关中本位、李世民的政治主导以及对外战争的羁縻安抚。
一、历史原因:关中本位
北周和隋朝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与历史形成的关中本位密切相关。北周和隋朝继承了北周、西魏的治国经验,通过解决长期存在的胡汉矛盾,实现了政治整合。
五胡乱华时期,胡汉关系错综复杂:
- 后赵政权以胡人为统治阶层、汉人为奴隶,结果遭到冉闵大规模反抗,胡人统治失败。
- 前秦试图民族融合,但支柱力量的氐人削弱,其他胡人部落强悍,最终在淝水之战中崩溃。
- 北魏的汉化改革虽有成效,却因六镇起义而导致东西魏分裂。
面对胡人压迫不行、胡汉融合不行、胡人汉化不行的局面,宇文泰出手建立西魏。他采取策略:一方面表面胡化以争取胡人、实际汉化以安抚汉人;另一方面通过精英阶层的局部胡汉融合代替全面融合,形成新的统治阶层——关陇集团。通过通婚等手段,这一集团有效解决了胡汉矛盾,使北周和隋朝实现了天下统一。
到了隋炀帝时期,关中本位的优势未被充分利用,他偏向关东,迁都洛阳、开凿大运河,最终导致隋朝动荡,而唐朝则继承并强化了关中本位,特别是在官僚体系中体现出胡汉融合的传统。
二、当世原因:李世民主导
李世民在中原称皇帝,在草原则称天可汗,这种“双重身份”反映了他对不同地域的统治策略。皇帝称号适用于中原,天可汗称号适用于草原部落,这样既能输出秩序,又降低治理成本。
李世民重视名号与治理的关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此在草原与西域的统治中,通过册封和称号确保合法性。公元647年,大唐已控制东突厥、薛延陀、回纥、吐谷浑等地区,李世民总结治理经验,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了对汉人和胡人的一视同仁。
在这种政策下,大唐任用胡人官僚、重用胡人将领,不分华夷。例如契苾何力,虽族人叛投薛延陀,他誓死效忠大唐,甚至以割耳表明忠心,体现了李世民治下胡人将领的忠诚与地位。
三、开疆战争与羁縻安抚
大唐疆域辽阔,单靠汉人官僚治理不现实,因此必须重用胡人官僚和将领。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执失思力等胡人将领,分别担任唐朝左、右领军及刺史级官员,统领边疆事务。
李世民通过羁縻治理,使边疆部落和王族臣服:封官拜爵、赐旗印绶,既输出武力,又输出秩序。这种治理方式不仅适用于被征服的东突厥、薛延陀,也延伸到西域和高昌、焉耆、龟兹等地。唐高宗时期,大唐进一步拓展高丽、西突厥,甚至一度建立波斯都护府,这些辽阔土地都需要胡人官僚和将领参与治理。
总结
大唐是帝国,帝国特性决定了文化多元与疆界灵活。任用胡人官僚与将领,是历史传统、李世民主导政策以及开疆战争的羁縻安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胡人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外国人”,而是大唐帝国多元治理结构的一部分,是胡汉融合的自然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