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早在很久以前就制定了许多详细的礼法,这些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等级制度。日常生活中,像食物、衣着、车马、音乐等方面,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标准。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规矩叫做“避讳”。
至于“避讳”这一规矩的起源,至今无法确切考证。有的说它起源于商朝,有的说是东周或西周时期。不过,不管它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可以确定的是,避讳的核心原则是在《公羊传》中所说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也就是说,对于有权有势的人、亲近的人、以及那些有德行的人,我们在言谈举止中应该避免直接提及他们的名字和相关的事物,以免冒犯到他们。
这种避讳的习俗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广泛推广,并且一直延续到清朝。
在东汉时期,有一段时间,秀才被称为“茂才”,这是为了避免与汉光武帝刘秀的名字相冲突。这类避免的情况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是帝王自己起了一个生僻字来避免名字上的冲突,普通人的生活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有着严格的避讳规定。在那个时代,为了避免与皇帝的名字冲突,普通百姓的名字里不能有和皇帝姓相同的字。朱元璋的姓是“朱”,所以普通人当然不能随便取名叫“朱”,甚至连和“朱”发音相近的字也不能使用。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许多人不得不重新取名,而在科举考试中,若名字里包含“朱”字或者同音字,考生也得刻意做一些改动,比如加一笔或少一笔,以示对皇帝的尊敬。
这项规定严格到普通人连“猪”字都不能随便使用。尽管“猪”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动物,大家每天都会用到这个字,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普通百姓不得不想办法替代它。有人用“豕”(shǐ)来代替,但这个字笔画复杂,不是所有人都能写得出来,甚至有些人连读都不一定能读懂。
但毕竟猪肉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朱元璋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为猪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肥肥”。这个名字既贴近猪的特性,又响亮可爱,甚至带有一点创意,渐渐地,这个名字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
随着明朝的灭亡,“肥肥”这一称呼逐渐消失,不过,在一些地方,人们至今仍然使用这个名字,称猪为“肥肥”,听起来既亲切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