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一旦提到义与利之争时,往往就会提到孟子对魏惠王所说的义利之辩。然而在之前的文章里,小君也曾说过了。在这段辩论中,其实孟子并未将“义”与“利”对立起来,而是扩大的利的价值和内涵,对比了小利与大利的效用罢了。
对于孟子来说,魏惠王所求的,与他对魏惠王的游说,不过是“小利”与“大利”之别。魏惠王所求不过是短时间内的富国强兵,但对于孟子来说这不过只是追求眼前小利罢了。孟子所追求的理想是国家、民众更长远的利益罢了,只是对于魏惠王来说孟子所求太遥远解不了当下的燃眉之急。全程并无义与利的矛盾对立。
小君一直觉得最初的儒家是豁达的,从孔子到孟子事实上并未将“义”与“利”绝对的对立起来。或许有人要问,孔子不是曾经说过“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都这么说了还不算将“义”与“利”对立么?
其实对于这句话,历史上一直都有误读,而误读的原因在于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与如今并不相似,甚至春秋战国时期作为真正的封建社会与秦汉之后的中央集权社会,在社会结构和人们的认知上还是有极大的区别的。
因此,在孔子的时代,所谓的“君子喻以义,小人予以利”说的不过是,作为上层贵族对国具有保家卫国的义务,可以用责任和义务来约束。但对于平民百姓本就不属于当时的国家利益阶层,因此国家的兴亡其实对于那个时代的百姓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国家的责任和义务落不到平民百姓头上,自然只能以利来驱使他们了。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人民之间的迁徙相当寻常,也正是这种宽松的国际环境,才造就了人才之间的流动和思想上的百花齐放。
但要真正理解孔子的这话,首先必须了解,这句话中的“小人”与“君子”并不是道德上的对立面,只不过是当时社会上的两个不同的阶层罢了。就有点类似如今企业里的高管和普通员工一般。所以这句话里的“义”与“利”其实也没有道德上的矛盾冲突。孔子所说的,不过是对不同的社会阶层,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罢了。
说道这里小君不禁感叹,后世的腐儒们往往读书不求甚解,但凡涉及古文亦不去考虑文字的背景,便理所当然的进行解读,这样一来自然书也就越读越歪,所谓的圣人之言读到最后都变味了。
那么,既然这句“君子喻以义,小人予以利”不代表“义”与“利”的对立,那么孔子对于“义”与“利”的态度又是如何呢?篇幅问题,我们下回继续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