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作为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十年来共补助文物修缮保护项目一千多个。10月18日上午,“中山讲堂”第367讲“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系列讲座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行,特邀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黄海妍,以“新时期文物保护利用的‘广州实践’”为题,带来一场内容丰富、案例翔实的讲座,解密广州如何通过多元化活化利用与科技赋能、预防性保护等创新模式,让千年古城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
10月18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中山讲堂”367讲:“新时期文物保护利用的‘广州实践’”。
文物保护的探索历程与政策支撑
讲座伊始,黄海妍馆长系统回顾了近十年来广州市在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的探索历程。她指出,广州市通过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先后制定《广州市文物活化利用试行办法》《广州市文物活化利用促进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政府统筹+专题博物馆”“政府支持+社会力量”“政府托管+企业资金”等多种活化利用模式,累计资助文物修缮项目超过千项,有力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黄海妍。
典型项目:广州特色保护路径的实践样本
随后,黄馆长以“政府文物保护专项基金”支持下的三大典型项目为例,生动阐释了广州特色文物保护之路。其中,杨匏安旧居的修缮及活化利用,展现了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的创新实践;南越国宫署遗址二三区回填保护及展示工程,体现了海丝申遗重要史迹保护的重大意义;而玉岩书院修缮保护工程,则示范了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路径。
创新模式:政企社协同的保护新机制
黄馆长还详细介绍了两种创新保护模式。番禺善世堂采用“政社合作”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多方筹资近2000万元,改变了以往由文物部门“一手包办”的现象,既成功修缮了这座省级文物建筑,又提升了公众参与度,荣获多项大奖,成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工作中政府与社会力量有机融合的典范。逵园、万木草堂则采取“私人与政府互补”模式,在政府支持下充分激发私人主体积极性,将建筑修缮打造为集画廊、咖啡馆和文化活动于一体的艺术空间,实现文物建筑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科技赋能:预防性保护的 “广州突破”
在探讨“预防性保护”实践时,黄馆长以陈家祠为例,展示了科技手段为文物保护带来的革命性变革。面对周边环境变迁、轨道交通振动、白蚁危害等多重挑战,陈家祠自1959年建馆至2023年底共实施修缮保护工程40余次。特别是2016年至2022年间,工艺馆将北斗系统先进的定位和监测技术应用到古建筑的安全隐患监测中,创新引入“三维扫描和古建筑检测监测系统”“建筑振动监测系统”和“白蚁病害监测系统”,构建起全方位的预防性保护体系。这些创新举措推动文物保护实现了从“治已病”向“治未病”的战略升级,完成从被动抢救到科学预防的里程碑式跨越。如今,焕发新生的陈家祠不仅成为文物保护“广州经验”的生动范本,更是一张闪亮的广州城市文化名片。
“广州实践”的核心经验与未来方向
黄海妍馆长在总结中强调,新时期文物保护利用的“广州实践”核心经验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文物属于全社会,保护与利用需要全民共同承担责任;二是政府应发挥主导、支持与协调的核心作用,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企业能动性,实现共赢;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将文物保护作为利用的前提,从而实现文物安全保护效能的质的飞跃。
观众互动环节中,黄海妍馆长将专业话题延伸至市民的日常生活,从公众参与、科技连接以及城市记忆等独特视角回应提问。她肯定了市民作为城市记忆守护者的主动性,指出未来的文物保护工作将更加注重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融合,让遗产保护成果更贴近生活、惠及全民。
讲座结束后,读者与嘉宾积极互动。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罗彦清 通讯员 李银珠 苗苗
图片来源: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谢永聪